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高考记忆:1960年代考上大学 就成了国家的人

来源:高考网时间:03-29

2016年高考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肯定很关心关于高考的各种考试经验福建高考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考记忆:1960年代考上大学 就成了国家的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1905年科举制废除,现代高校招生制度初成算起,中国人的“高考史”已经有一百多个年头了。可以说,一百多年来,高考这个考场一直是公平度相对最高的一个考场,也是寒门学子改变人生的最好机会。百多年来,多少学子在这个考场上发奋拼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又有多少学子伤心落榜,另投他途。古老中国一百年来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奋发向上、成就梦想的精神气质。

当年的我们是什么样子?

我的高考之1960年代

考上大学,就成了国家的人

梁小民

高考时间:1962年

高考地:山西省太原市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62年,对于“出身不好”的梁小民,是个绝好的机会。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发表《论知识分子问题》,提出“重在表现,不看出身”的精神,也就是这一年,在阶级斗争氛围仍很浓重的情况下,大学录取“松”了一回:“许多家庭出身有问题的考生,都是在那一年考上了大学。若是换一年,政审只会被盖上‘不宜录取’的章。”

热爱数学的梁小民,在高中时代是个好学生,还拿过山西省数学竞赛一等奖。不过高一下半年,“不知是哪里来的精神”,高中教育开始试行“两年制”,梁小民与其他一批学习好的学生,被选入试点班,学科也从理科,变成了文科。

“一开始是不太想学的,但那个年代,组织说什么就听什么,没人有异议。”

转眼间到了高三——现如今的“高考冲刺阶段”,彼时却没有太过紧张的气氛。据梁小民回忆,高三仍然是以正常课程为主,只有最后两个月,才是高考复习时间。

因为一位历史老师的缘故,梁小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什么专业今后就业好,这种想法压根就没有。当年我家里人的想法是,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国家的人。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的。”

唯一的考虑因素,来自老师的调配,1962年高考,全国高考仅录取12万人,因此学校的好学生,志愿报得一定要“平均”,不能集中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当然,时代特色必不可少:“所有学生的志愿表上肯定都少不了这四个字,‘服从分配’。”

没有警车护送,也没有父母相陪,家人都不在太原,梁小民自己度过了高考的几天,如今回想,其中细节乏善可陈。

梁小民并未如愿以偿,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可他被调配到了经济学系:“当时心态很幼稚,还想转到历史系。看到当年吴晗因为写了一本《胡应麟年谱》被清华历史系录取,我想,不如我也写一个人的年谱……”

在那个“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梁小民转系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不过却成就了梁小民的一生。如今,媒体提及他的名字时,常常会在前面冠以“经济学家”的称号:“我的经历也说明,大学只是一个出发点,人的未来还要靠自己努力。”吴楠

 

福建高考网   温馨提示:以上便是关于“高考记忆:1960年代考上大学 就成了国家的人”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高考考试经验高考考试技巧高考考试心得等相关内容,请访问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责任编辑:bianji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