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交流群
集美大学全日制自考项目
华侨大学自考项目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喜迎十九大 五年看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农林大学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时间:10-16

日前,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截止8月17日,福建农林大学已有130项获立项资助,直接经费达5095.5万元,项目数居福建省高校第2位,全国农林高校第5位,全国高校及科研单位第71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回归教育本位,突出“办精办特”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全校师生对“提升内涵、特色发展、人才强校”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形成了共识,围绕创国内一流农林大学积极发力,学校各项工作走在了前头。

 

 

突出农林学科特色优势 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作为全国最早创立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福建农林大学经过八十多年的办学,培养造就了一批农林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农林学科办学特色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优势促提升,紧紧抓住学科发展这一龙头,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特色。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上,学校做大做强代表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农林学科,学校学科实力不断提升,农林特色优势更加凸显。目前,学校农学和其他门类涉农本科专业占比已达36.8%。农林生物类学科涵盖了全校所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个部级重点学科,1个全球ESI排名1%学科,4个全国排名前10的学科。学校在植物保护、林学、作物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在菌草、甘蔗、蜂学、麻类、生物农药、杉木等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植物保护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农林学科特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学院认真贯彻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坚持人才强院,大力推进学科发展,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该学院拥有一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在内的师资队伍;拥有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农业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中国)研究中心、1个“111”计划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除了凸显农林特色学科优势,学校还深入实施了“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推动人文学科、工科与农林特色学科融合和交叉,以农林特色学科的突破来带动人文学科与工科的发展,实现学校整体学科实力的提升。

五年来,学校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学科方向进一步明确,学科实力进一步凸显:现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均占福建省属高校50%左右。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探索构建 “科研人才新特区”

 

2012年以来,校党委深切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思想上形成统一共识,在全校营造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齐心协力抓好人才工作的格局。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福建农林大学要建成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就需要有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支撑。”校党委书记叶辉玲说,几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管人才这一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精准引才、精心育才,让人才各项政策落地生根,让各类人才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福建农林大学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人才办,设立了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学校先后启动实施了“百人引进计划”及“百人攀登计划”,试行了“高端人才+创新团队”模式,采取了“一院一策、一人一策”,坚持以才引才、以才带才,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学校的顶层设计。

我校组建的海峡联合研究院吸引了一大批海归高层次人才

学校探索构建的“科研人才新特区”成效逐渐显现,组建的海峡联合研究院,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在多个前沿领域成功引进学科领军人物,仅用三年时间就汇聚了10多个国家200多位高层次人才,并快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明瑞光团队在世界首次破译菠萝基因组,成果登上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Genetics》上,并成为封面文章;林辰涛团队在世界首次解析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上;林辰涛团队开展的光信号和激素信号共同调节细胞伸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Cell》上……截止2017年8月,海峡联合研究院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68篇,影响因子总数483.42,平均影响因子7.43,其中大于5.0的有43篇,大于10.0的有11篇,最高达到32.2。实现学校在《Science》、《Nature》、《Cell》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累计获得科研经费8800多万元。

 

良好的科研环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宽松的用人机制、优厚的管理政策、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造力的关键。一批青年人才来校后迅速成长,展示出强劲的持续发展能力,如吴双、陈栩、赵艳琳先后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秦源、吴双、吴建国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学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中青年人才立项占90%以上。

5年来,学校累计新增国家级次人才82人次,新增省级人才58人次,现有国家级人才总数由2012年的58人,上升到2017年的136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等国家级杰出人才由2012年的27人增加到98人。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2016年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数居全国高校第61位。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强劲带动下,学校师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具有海外半年以上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由2012年的5.76%到上升到2017年的33.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012年的30.9%上升到2017年的52%,学校人才不断汇聚,人才作用得到不断发挥,人才引领和人才效益日益凸显。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的人才工作也整体带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校年度纵向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由2012年的1.15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26亿元;国家级创新平台由2012年的3个增加到2017年的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由2012年的44项增加到2017年的133项(截止9月27日)。

 

 

围绕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高校,2个项目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5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培养有品德、业务精、素质强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农林高校,实践育人显得尤为重要。5年来,学校在教学改革中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环节,积极弘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学风,牢固树立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系统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相融合的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截止目前,福建农林大学设有3个国家级农科教基地、3个校外科教基地、2个教学林场和396个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育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推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校注重把实践育人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格局。在科研育人方面,要求校内各类科研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鼓励科研人员把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校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奉献精神。此外,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21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还十分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实验班,成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五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1403项,“挑战杯”竞赛连续11年保持全国农林院校第一,福建省高校第一,“创青春”创业大赛连续3年保持福建省属高校第一,全国农林院校第一。2016年,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大赛中勇夺金牌,在“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全国团队组银翼奖(系福建省唯一获奖项目)及省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2017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银奖2项,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学校还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选首批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2016年,我校学生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牌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福建农林大学走出了一条密切联系生产需求,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来,学校4次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共有1329名毕业生入选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省“三支一扶”计划、服务社区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国家地方项目,服务基层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根据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均在98%以上。

 

发挥学科优势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5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和科技优势,积极服务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学校组织专家走进鄂尔多斯高原为当地生态治理出谋划策

五年来,学校先后组建了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特色智库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些平台在服务福建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每年有一大批专家围绕建设美丽校园、建设美丽家乡、建设美丽中国开展科学研究,一大批师生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到基层一线进行实践服务。学校获批建设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形成了“四到基层服务三农”新模式,并依托这一平台承担国家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工作,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学校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5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师生,生态文明之花绽放校园,服务国家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学校参加“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5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

五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坚持把生态文明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了73门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每年举办生态文明讲座80多场次。学校设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闽台生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开展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农林大贡献:学校在长汀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红壤区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研究站等,完成长汀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规划20多项,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其经验作为样本在全国推广。学校研发出的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地区的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开辟了新途径……通过生态文明品牌的打造,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全面推进对外开放 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以农林特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3年,学校召开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并坚持把国际化办学纳入学校“五位一体”布局,在“走出去”战略中积极发挥农林学科的特色优势。2013年,学校在南非成立了全球第二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以茶文化、生态文明等为内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搭建中国与南非两国的友谊桥梁。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实力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2012年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5个,来华留学生数由2012年的31个增加为目前的207个。

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校也以自身农林学科特色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农民脱贫致富,学校是菌草技术的首创单位,发明的菌草技术已传播到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菌草项目被列为2016年“海丝”核心区建设“走出去”重大项目。迄今为止,菌草技术通过国际合作、援外与培训,已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

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脱贫之路

同样跨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科技成果还有很多。如福建农林大学在红麻育种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今年相继育成了光钝感及基本营养型杂交红麻新品种,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学校红麻育种团队与非洲地区的马里、贝宁、赞比亚等国和亚洲地区的马来西亚、孟加拉、柬埔寨、泰国等均有合作,选育的麻类新品种在马里、贝宁和马来西亚进行了示范种植,与马来西亚国家红麻与烟草局签署了红麻产业发展国际科技协作备忘录。

站在新的起点,福建农林大学将继续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里“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卯足干劲,奋力拼搏,争创国内一流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福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标签:
责任编辑:fj005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