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院系介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时间:12-22

 政法学院前身是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政治系成立于19491251994年更名为法商学院,1997年定名为政法学院,20049月原政法学院和马列课部合并组建成新的政法学院。目前,学院由当初的单一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与国际政治四个本科专业,办学层次也由过去单一招收本科生向招收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3人。现可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国际政治四个专业本科生;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法、民商法、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14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五个专业博士研究生,另外学院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高校教师、法律硕士三种类型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全国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等。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总论、物权法、侵权行为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司法、国际经济法等。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华大学1924年设立的教育学系和华中大学1929年设立的教育学院。目前学院设有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论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学前与特殊教育系、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评估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考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特殊教育实验室、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教学科研设施,主办《教育研究与实验》和《教育与经济》两种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基础教育与课程研究、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

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即: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教育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教育学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34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人,留学生50人。

学院教学科研资料丰富,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80余种,还有多种教育数据库,计算机中心配有电脑100余台,并有幻灯、投影、录音、摄像及制作等设备。

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65%的专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中1人入选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公共教育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体教职工决心团结拼搏,为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教育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教育素养全面、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包括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的生源、为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输送教育科研人员、为教师教育机构输送教育学师资。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从事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各类专门人才。包括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儿童教育研究人员、管理工作者以及其他各类儿童服务行业的工作者。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教育方法、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原理、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管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和健康教育、音乐基础与欣赏、琴法(钢琴)、幼儿音乐与舞蹈创编、声乐、西方画绘画基础、中国画和应用美术基础、幼儿玩教具制作与动漫画设计等。

 

 

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心理学教学科研机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大学就开设了心理学课程。1977年,华中师范大学(时称华中师范学院)恢复教育系及其心理学教研室。1984年起招收基础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心理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设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20056月,学校组建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心理辅导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研究所。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依托设置了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我校心理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该学科也是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初教育部公布最新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心理学科排名为全国第六位。

我校心理学院拥有一支整体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0位、副教授6位,讲师10位。其中博士生导师6位,有留学经历者8位,博士后经历者5位。心理学院建有规范的教学和研究实验室,订购了丰富的专业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

 

心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学生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的技能,擅长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包括心理课教学、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业诊断和行为矫正、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学研究,并能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学、团体咨询、生涯规划与辅导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能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基础研究,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人才选拔与测评、企业员工拓展训练、市场研究、人机交互设计以及经济心理与行为等工作。就业领域包括心理学咨询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法律机构、工业设计部门、市场调查机构、广告与消费调研机构、体育运动机构等,同时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心理学等。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现有两系(历史系、文化学系)、三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为湖北省本科品牌建设专业。我校是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7人。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马敏教授担任我校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5万册,中外文期刊500余册,文物馆珍藏各类文物近3000余件(类)。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百种,发表论文620余篇。

学院招收历史学专业(含历史基地班、历史教育、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本科生,历史教育为师范专业。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经济社会史、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及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史、经济社会史、课程教学论(历史学科)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本着“大学科”的思路,实行文史哲打通、文理兼容,培养高水平的文科基础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历史专业学生三年级时可以选修特色专业课程深造,如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学研究等。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既可以从事文化管理,又可以从事历史教育工作。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考取研究生比例每年保持在30%以上,其他同学到重点中学或科研单位就业。

学院基地班曾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多位同学获国家级奖励。

学院设有章开沅东西方交流学术基金、野泽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史苑爱心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历史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科学研究人才和重点中学历史教师。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理论、文化遗产学等。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创建的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至今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中文院系。2009年初,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了第二轮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居全国第10名。目前,学院下设三个系,内含6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系(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语言学系(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截止2008年底,学院在职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40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余人,其中研究生670余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院系。

学院拥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和中国民间文学等10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以及新闻学(含出版编辑学)、传播学、影视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12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文艺学)、全国高校特色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文艺学系列课程、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省级精品课程3门(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办有中文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班和新闻与信息技术交叉试验班。其中,中文本科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班创办于1995年。已有的11届毕业生中,大部分都被推荐免试或考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少人硕士毕业后还考上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文学院设有独立的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供师生借阅。建有新闻媒体综合实验室和戏剧影视艺术实验室,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舞台与场所。编辑出版有《外国文学研究》、《汉语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等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写作概论、现代汉语、文学原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文学批评、民间文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口语(普通话)、教师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等。

 

 

汉语言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大、中学校、科研机构、文化宣传部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西方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文学原理、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概论、传播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文化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等。

 

 

对外汉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培养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马列新闻理论原著选读、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编导、节目主持、新闻业务实习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广播、电视等宣传部门的新闻采编、录播、摄影及有关实际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外国广播电视新闻史、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摄像、节目主持、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技术、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实习等。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大学英语系,创办于1924年,距今已有85年历史。现设有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法语系、朝鲜语(韩语)系、公外系6个教学单位,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特色专业教师教育研究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现有各类学生1700多人,教工180余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56人,博士生导师5人。

外国语学院学科发展迅速。现有英、俄、日、法、朝()五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硕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外语言比较二个博士点。英语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也是湖北省高校本科唯一外语类品牌专业,2007年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3年、2008年英语语言文学被评为湖北省唯一英语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是湖北地区唯一的英语类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院主办的《中学生英语》(初中版、高中版)、《中学俄语》(月刊)面向国内发行。

外国语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2005年学院装备了52间数字化多功能网络化教室,保证一、二、三年级每班有专用教室。该教室系统不仅具有多媒体的功能,还能从学院的中央控制室内的资源库里调取所需要的音像资料及网上资源。外国语学院还装备了卫星接收器,该设备可接收五种语言,七个台的卫星电视节目,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就可点播多语种的电视节目,实现了教学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2008年学院新建同声传译室,多功能报告厅和课件制作室,教学条件处于领先水平。

外国语学院一贯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大部分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讲学、访问、参观和学习。

进入21世纪,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外国语学院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为基础, 坚持质量第一,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工作的根本任务”的办学思路和“坚持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坚持教学改革与科研相结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理念,力争把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在湖北有明显优势,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师范大学中一流的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基地。

 

 

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在教育、科研、外事、文化、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阅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外语教学理论及方法、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介绍、第二外国语等。

 

 

俄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俄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俄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科技、经贸、金融、管理等领域的俄语工作者。【主要课程】基础俄语、语音、语法、视听、口语、俄语写作、语言学概论、主要俄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俄语国家国情、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教学理论及方法、俄语测试理论及方法、基础英语等。

 

 

日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熟练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开设三年半的英语课程(第二外语),使学生掌握两门外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工作的日语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语音、语法、视听、口语、日语写作、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日本国国情、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日语测试理论及方法、基础英语等。

 

 

法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较熟练的法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教育、科研、外事、文化、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工作的法语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语法、法语视听说、法语口语、法语写作、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法国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法国概况、法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法语测试理论及方法、基础英语等。

 

 

朝鲜语(韩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朝鲜语语言基本功,丰富的朝鲜语语言理论、朝鲜和韩国文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在外事、经贸、科研、文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朝(韩)国语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初级韩国语、中级韩国语、高级韩国语、初级韩国语会话、中级韩国语会话、高级韩国语会话、韩国语视听、朝鲜韩国概况、韩国语语法、韩译汉、汉译韩、现代汉语、韩国语应用写作、韩国报刊阅读、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作品选读、语言学导论、第二外语。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前身是华中大学经济系,她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1985年成立了城市经济管理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房地产专业。1993年成立了经济系。1997年,经济系与城市经济管理系共同组建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现辖4个系(经济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个研究机构(股份经济与证券投资研究所、城市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2个博士点方向(城市经济与政府管理、市场经济政府行为研究);1个一级硕士学位点(理论经济学);11个二级硕士学位点(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土地资源与管理、数理经济学、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人口土地与资源经济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3个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日语-国际贸易交叉培养班,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从学科分类看,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大类。

目前,学院有在职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28人、博士生导师2人。有11个教研室、1个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学院资料室现有中文藏书、外文藏书、各种专业期刊杂志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

经济学院一贯以生为本,把生源质量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在上海、南京、武汉、深圳、长沙等城市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该院学生在历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湖北省大学生科研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经济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财经院校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货币银行学、社会经济调查与写作、信息经济学、经济法、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期货理论与实务、区域经济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各类房地产企业、政府部门及金融保险等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财政学、企业财务分析与管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法、房地产产权管理、土地经济学、房地产营销与经纪、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物业管理概论、建筑工程概论、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维修管理、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财务管理等。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企业财务分析与管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WTO概论、跨国公司管理、世界经济地理、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法、经贸英语(外教)国际经济合作、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投资与信贷、外汇交易实务、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管理、国际商务公关与谈判、国际技术贸易等。

 

 

社会学院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于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的文学院开设社会学课程。1946年至1947年,华中大学文学院设立历史社会学系。1981年,华中师范学院恢复社会学课程教学。1993年学校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1994年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1997年独立建制,成立社会学系。1998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招生,同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设立人口研究所。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04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该院社会学学科排名第九位。2005年获得人口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1月,成立社会学院。

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同时设有人口研究所、社会风险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工作职业水平培训中心、湖北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社会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授7,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有博士学位者16人。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社会学类国家社科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3项,横向项目2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3部,译著3部,专著6部,编著5部。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郑杭生教授任我院特聘终身教授。

学院秉承“重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重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办学理念,建立了“科研导师指导制”,成立了“学生科研小组”和“学生读书会”,配备了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制定了“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创办了《社会学刊》,开辟了多个专业实习基地,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七、八、九、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该院学生共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有多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有多人考取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及党政机关、高校、新闻媒体、研究机构、金融系统等多个领域,显示了社会学院学生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社会学院力争把学院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并有一定影响的院系。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从而为企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发展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和调研工作,可以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或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高级职业社会工作者。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心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华中大学1903年创立的物理学院物理系。目前已发展成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科应用研究并举,具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单位。学院拥有“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及博士后流动站,“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211重点学科,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立项建设的“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夸克物质物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理论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的创新团队。还拥有物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天体物理(天文学)、电路与系统(工学)、物理电子学(工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等硕士学位点,湖北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理论物理”优势学科,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物理学”高校本科品牌专业。挂靠学院的单位有中南地区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采用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合作的指导方针,迅速进入国际前沿领域。近十年来在物理学顶尖杂志Phys. Rev. Lett.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受到同行高度关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2008年对中国大陆高校和科学院系统的物理学领域科学贡献指数进行排序,华中师大排名第四。2001年以来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5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全院在职教工127人,其中教师88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楚天学者1人,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5人。

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1167人,研究生383人(外国留学生4人、博士90人、硕士274人、教育硕士15人)。

学院招收物理学(免费师范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科),以及国家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试验班、物理化学试验班(非师范专业)专业学生。

在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下,学院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996级基地班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先进优秀班集体标兵”。2006年物理学02级被评为“湖北省先进班集体”。

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人;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16人获奖。

2008年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第一名1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831人;获校级以上奖励达100多人次。

5年有20余篇本科生论文公开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

2008年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97.8%以上;学生升研率平均接近30%,其中,物理学基地班免试研究生率达到100%

研究生培养成绩斐然。2005年付菁博士论文入选2005年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04级博士生刘绘获得瑞士、德国设立的“爱因斯坦奖”;200706级博士生蒋青权获得“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08年其论文入选2007年中国优秀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物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科学工作者。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力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学系二级学科系列专业方向课、 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微机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开放综合实验、C++)、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微 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近代电子学、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电子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电磁场(电磁场理论、微波原理)等。

 

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通信技术等。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和1930年建立的中华大学化学系。学院下设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应用化学系三个教学系,以及农药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六个研究机构。此外,依托学院还建有《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湖北省中小企业农药共性技术推广中心》、《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六个大型教学科研公共平台。学院拥有一座使用面积达1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实验大楼和价值3000多万元的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建有50多座位的微格训练教室,学院资料室现藏书过万册,有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及网络数据库100多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教师80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3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71%。此外,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5人,占教师总数的81%。教师队伍中,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5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名。此外,还有5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名教师获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学院的学科设置涉及理(化学)、工(应用化学)、农(农药学)三个学科门类,跨三个一级学科(化学、化学工程、植物保护)。学院现面向全国招收化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其中化学专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是省级品牌专业。另外,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为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班。同时,还招收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教学论、农药学八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化学教育、农业推广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我们还拥有农药学和有机化学两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我校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其中农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化学学科整体实力雄厚。近十多年来,学院承担了“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十一•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十•五” 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数十项。

以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开办了化学—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两个交叉培养班。交叉培养班实行导师制,滚动发展,交叉培养,04级交叉培养班的读研率达84%,其中每年50%的毕业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高品德、厚基础、宽学知”的综合素质。三年来,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一系列竞赛中获奖,本科生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60余项,有100多篇本科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被SCI收录20多篇。 2007年,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房川琳同学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2008年,邓阳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学专业素质大赛特等奖,有18篇学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居全校前列。

 

 

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化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基础教育师资以及具有进一步培养潜力、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及上述课程的实验课程,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分子模拟、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现代物理化学、中级化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等。

 

 

应用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材料、药物、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性能表征、应用开发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在此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培养与输送与化学、材料有关的优秀硕士、博士生的生源。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化工制图、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信息学及上述课程的实验课程,高分子化学、化工过程开发、材料化学、药物合成、精细化工、天然药物萃取与分离等课程。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24年华中大学生物学系,1953年成立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1995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学院。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和学生能力培养,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形成了以培养普通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体,函授、自修、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并与美、英、法、德、日、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及欧盟、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具有植物学、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动物学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与化学学院联合)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四门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一批具有高学历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者正脱颖而出。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建立了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水生态与生态工程、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等校级重点实验室,获批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9个教学实验室)。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近红外扫描成像系统、荧光定量PCR仪、超速离心机、高效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通用突变检测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一批先进的生物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有生物标本馆和动植物资源研究室,馆藏动植物标本20余万号。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国家“863”项目6项、“973”项目子课题和“973”前期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项,省部级基金项目72项,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38部,鉴定成果及专利15项,获奖成果15项。此外,“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洪山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也挂靠在学院。

学院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基础和外语基础,以及熟练地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学上的应用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教育技术等。学生整体素质高,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连续8年达35%以上。

 

 

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生物学师资,毕业生能胜任重点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同时具备基层初中及小学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发育生物学、生物标本制作原理与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论、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研究、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等。

 

 

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于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技术部门从事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或开发工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制药工艺及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无机及有机化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下设地理学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和旅游管理系,现设地理科学(师范类)、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有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六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以及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具有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点。全院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8人;另聘请中外兼职教授7名,其中院士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00余人。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办公、教学条件,建有先进的实验中心,包括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与规划制图、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地理教育、旅游管理等7个实验中心;是湖北省暨武汉市地理学会挂靠单位和武汉地区旅游教育培训定点单位;学院拥有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地理教育研究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近10年来,学院承担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50余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获奖。“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构建特色和择优发展,亦即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为依托,以地理学为学科发展基础,以人文地理重点学科和学术团队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多学科交融优势,进一步科学凝炼城乡发展、环境变迁、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四大等学科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地理、环境和规划等相互交融的文理兼备的学科体系。

 

 

地理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地理专门人才,为国家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地理科学研究者。

【主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牢固、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并为高、中等旅游院校培养师资,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文化学、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统计学、会计学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培养方向,具有理科背景、工科技能且文理兼备的专业属性,旨在培养具有地理、管理、经济、环境、规划科学基础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与规划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

 

 

信息技术系

信息技术系成立于19856月。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为了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该系以社会需求为先导,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和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专门人才,经过二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该系现设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具有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系统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和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同时该系还是教育部指定的培养高校教师硕士(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单位,均面向全国招生。

该系有三个教学研究室(信息处理教研室、影视技术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三个科学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通信与电子应用研究所),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本系。该系实验中心设备先进,拥有各种微型计算机、电子设备、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共800余台(套),共投资经费一千余万元。系资料室图书文献和专业期刊齐全,文献检索方便,拥有图书10000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近200种。全系现有教职员工近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二十多年来,该系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合格专业人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有多项获国家教育部、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5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

多年来,该系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树立了“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曾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该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星光服务队”,多次被中央四部委授予“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技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能在各级各类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教育相关行业从事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工作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处理、教育电视节目编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机原理、多媒体原理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电路系列课程、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影视技术、动画制作,网络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包括数字影视技术、游戏动画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三个方向,毕业生适合到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政府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数字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管理等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字媒体导论、媒体设计基础、传播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编导基础、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音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游戏引擎、人工智能、音乐史与作品鉴赏、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角色与场景设计、游戏动画创作实践等。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财务会计教育、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举办有数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拥有应用数学、基础数学2个博士点,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教育专业硕士(数学学科教学论)学位授权点和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应用数学)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其中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入选者1人。学院在偏微分方程、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图论、函数论及小波分析等学科方向上具有较强师资队伍,多名教授活跃在学术前沿,经常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与境内外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的联系。

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室,90年代成立数学研究所和金融信息技术研究所;2000年又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为主任的非线性分析实验室;数学物理实验室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近5年来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0多篇。

学院设有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会计实务实验室、统计分析实验室、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保证。“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抽象代数”两门课程教材列入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学院办有历史悠久的全国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数学通讯》,湖北省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挂靠该院。

长期以来,学院学生工作坚持“健康的人、合格的学生、优秀的毕业生”的工作层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年获得学校综合评估一等奖,2003年该院0001班被教育部、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先进班集体”,2005年该院0301班被推荐为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具有踏实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具备在中等和高等学校进行数学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从事数学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人员。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基础、数理分析、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基础等。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能够在企业、金融和保险机构、政府及非盈利部门从事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投资及相关科研工作专门人才,具备从事中、高等学校及会计类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经济法、会计电算化、会计教学论等。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于19927月成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创建于1984年,属全国最早设置此专业的院校之一)。该系设有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网络与通信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数据库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所、多媒体与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控制与安全研究所。该系还设有华中师范大学计算中心、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应用技术实验室、中文信息处理校级重点实验室,还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

该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师范与非师范同时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招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全系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有30余名教师已经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聘请兼职教授5名。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各种微型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网络设备近400台(套)和完善的各类硬件实验设施。全系注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其中,计算机信息理论与控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多项研究工作属国际先进或国内首创。近几年,该系教师正式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许多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 上,20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该系多名教授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前沿。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也正在蓬勃开展,先后有多人应邀访问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并经常邀请和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或学术合作。该系已与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Melbourne University),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日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美国堪萨斯大学(Kansas University)、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和日本德岛大学(Tokushima University)建立和发展了固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

目前,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逾千人。结合专业特点,该系树立了“成就思想,发展个性,塑造人格,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学生工作理念,摸索出了一套“成人、成才、成就、创业”的学生工作模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在亚洲区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六次铜奖,并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90余项,在校本科学生公开出版专著4部,还有多人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与国外大学从事科研合作。《湖北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学生工作达40余次。该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为IT及相关行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悉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

1.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和体系结构。

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理论与知识。

3.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4.具备在各行业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管理技术和实际开发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

6.具有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的各项能力包括数学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并具有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理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系于1984年建立。二十多年来,该系积极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特点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和教育改革,按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拓宽专业口径和方向,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融合,培养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生培养为主,函授教育、短期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并与美、英、韩、澳、法、日、加、芬兰等国以及IFLA(国际图联)、欧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开始与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实施本科“22”培养模式。符合毕业条件者,中外双方均授予学历、学位证书。

该系目前设置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两个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均为非师范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以前为信息学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历年就业率均为100%。电子商务专业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5所高校之一,又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2008年荣获湖北省品牌专业称号。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在实验室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十五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件开发、师资引进等方面有很大突破,使电子商务在我校初步形成特色专业,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该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全国同专业排名中位居前五。该系各专业一直以文理知识相互交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互融合为特点,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现代管理学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较高的要求,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该系具有“情报学”博士点,同时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等3个硕士点,面向全国招收管理信息系统、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竞争情报、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经济学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该系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另有特聘教授1人,兼职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 该系资料室的图书和专业期刊齐全,实验室的装备条件良好,建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CA安全认证实验室,拥有IBM大型服务器及“联想”、“TCL”、“长城”、“方正”等品牌计算机300多台(套),实现了局域网与因特网的互联互换,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系设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还设有2个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4个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1个实验中心(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安全认证3个实验室);此外,该系还挂设有“信息产业部电子商务培训武汉中心”、“湖北省人事厅计算机应用等级培训考试基地”、“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继续教育基地”等对外教育培训机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了解信息政策和法规,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从事信息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信息采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与信息用户研究、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分析与预测等。

 

 

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能从事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商务管理和商务技术支持等现代化商务实践、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专门化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上支付、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站点设计与管理等。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9月。它融教学、科研、培训于一炉,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于一体。经过16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已成为中南地区具有鲜明特点、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的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与公共政策研究、咨询基地。学院由两系、三所、两中心、一部构成,即公共管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MPA研究生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

现有教职员工近40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博导、硕导15人。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并出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个,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0余种,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设有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和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学院不仅与政府有关部门和数十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社会调研和管理实践基地,而且与美、英、德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探索和实行了“五位一体”(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现代技能+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证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师的特长,分别给学生配备了学习型导师、就业型导师和心理调适型导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员工招聘、员工培训、 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薪酬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法、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处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筹建于1929年,其前身是华中大学(简称华大)教育学院音乐组。现设有音乐学和音乐表演(含舞蹈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及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在校本科生600多人,研究生100多人。学院现设有声乐系、钢琴系、器乐系、音乐学系、舞蹈系;音乐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合唱艺术研究中心、音乐研究所。

音乐学院拥有一支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有敬业精神和学术影响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3人(专职教师69人),其中正、副教授27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35人。近20年来,音乐学院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人才,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了多项大奖。具备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等各类重点科研的能力和条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

音乐学院建有11000平方米的音乐楼和标准音乐厅,购置了师生用钢琴共有200多台,包括价值百万元的斯坦威钢琴和波士顿钢琴,具有现代教学意义的数码钢琴也已投入了使用。硬件设备的投入给音乐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音乐学院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地发展,人才培养上也加大力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近几年达到近100%。

音乐学院本着“艺术与学术并进,质量与特色双赢”的办学宗旨,追求“高品质的艺术、高品质的学术、高品质的教育、高品质的生活”的办学境界,全院师生团结奋进,放眼世界,正在把音乐学院的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在高、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合唱与指挥、音乐美学、声乐、钢琴、器乐、舞蹈、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

 

 

音乐表演专业(声乐、钢琴、器乐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和有艺术创新追求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钢琴、器乐、声乐演奏人才,高、中等学校从事钢琴、器乐、声乐教学人才。

【主要课程】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形体课、钢琴艺术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歌曲作法、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器乐概论、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声乐艺术史。

 

 

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舞蹈艺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与舞蹈专业综合技能,具备在高、中等学校进行舞蹈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师资,各艺术机构、团体、协会从事舞蹈教育、舞蹈表演、编导、管理以及对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和编辑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毯子功、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技术、舞蹈编导、剧目排练、舞蹈解剖学、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外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舞蹈教学法、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艺术概论。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前身为1952年组建的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图画制图系,1985年学校重新恢复美术系,20044月在美术系基础上成立美术学院。学院下设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城市形象与当代艺术中心,拥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绘画四个本科专业,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两个硕士学位点。学院教学楼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画室、设计室、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等设施完备。

美术学院现有专业教师47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9人,讲师14人,助教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学位23人。在岗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9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7%。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共十余项。教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广泛与国内外著名学者和艺术家联系,先后聘请中外专家周韶华、尚杨、米歇尔.丹纳(法)、蒋昌忠、克里斯托夫.欧朱布可(美)、林志(美)等为学院客座教授并讲学,邀请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美术学院作为华中地区美术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和专门人才。学院始终以育人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己任,高度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坚持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院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展和国际展览中获奖。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年来都保持在95%左右。

美术学院为适应学校确立的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制定了本院的学科发展规划,重新确立了学院建设发展的总目标,即突出美术教育研究特色,积极拓展设计艺术、动画和造型艺术学科的发展空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应用美术兼备的研究型学院。

 

      

美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及美术实践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具备美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初步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适应当代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社会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并为该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技法理论、素描、色彩、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书法篆刻、设计原理、设计软件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学科教学论。

 

 

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宽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竞争优势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为宗旨,能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掌握相关设计软件,熟悉市场运作模式的专业化人才;并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现代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设计原理、设计软件基础、素描、色彩、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课程、展示空间设计方向课程。

 

动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新媒体艺术和游戏美术创作需要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新媒体艺术的创造性与游戏交互方式的趣味性上进行富于创造性工作,能在数字娱乐、计算机图形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岗位上实现对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从事新媒体艺术、游戏、动画的创作、设计、教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并为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动画表现、网页与动画设计、三维动画、MAYA建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动画剧作与分镜头、三维动画材质、灯光、编导基础、三维动画特效、游戏设计基础、动画影视语言、影视动画短片创作、游戏引擎应用。

 

 

绘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机构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原理、美术技法理论、素描、色彩、设计原理、美术表现技法(中国画、油画、版画)。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于20051月在原体育系和公体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体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和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目前在校本科生有900多人,硕士研究生100多人。

体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4人。具有博士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近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7人、省级专家1人。综合体育馆一座(内设3600个座位、篮球场、形体房、体育舞蹈房、健美房、跆拳道房、乒乓球场、室内田径场等),室外田径场3块、室外篮球场30块、排球场11块、室内网球场3块、室外网球场9块,室内田径棚、体操馆、球类馆、健身房、乒乓球房、羽毛球馆、微机房各1个。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包括软式)、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等。

 

体育教育专业(非师范)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并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等。

 

运动训练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运动训练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运动训练及其它相关体育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竞技运动学、运动训练学、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医学、运动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学等。

 

 

基地班、试验班及交叉培养班

 

基地班

【培养模式】基地班实施分流培养(3+34+3模式)。三年级结束时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学分修满、英语通过六级、有科研潜力)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历史学基地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学研究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主要课程

中国通史(古代史)、中国通史(近代史)、中国通史(现当代史)、历史科学概论、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史)、世界通史(近代史)、世界通史(现当代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等。

 

物理学基地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相关研究的基本素质,具有自主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具有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具有报效祖国的博大情怀,具有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格,具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热力学与分子物理、力学、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光学、量子物理、一级物理实验、二级物理实验、三级物理实验、四级物理实验、分析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等。

 

试验班

【培养模式】以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每年择优录取30名左右的学生(以当年招生计划为准)到试验班进行培养,实行滚动培养、末位淘汰制。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以及其他领域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广泛需求,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二、主要课程

写作概论、现代汉语、文学原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本解读、文学批评、民间文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美学、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传播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比较文学、文献学、文化学概论、民俗学、神话学、故事学、应用写作专题等。

 

交叉培养班

【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相关院系优势教学资源,实行“3+1”学制,采用专门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前三个学年为跨专业交叉统一培养,学习跨学科的两个专业基础理论,打通培养,找到两个学科的交叉点,为交互研究或专业研究、应用建立新的专业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第四学年根据培养情况和学生专业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培养。交叉培养班实行滚动淘汰制,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授予双学位。

 

数学 —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较好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经济学专业或统计学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初、中级微观经济学、初、中级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实变函数、应用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等。

 

 

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信息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获取与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数字媒体设备、掌握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从事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及其策划、设计、编导、制作以及新闻信息教育、新闻研究、出版宣传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艺术类课程、电视摄像、数字音视频技术、新闻采访、多媒体技术、新闻写作、中国新闻传播史、游戏设计与开发、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节目编辑、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等。

 

 

日语—国际贸易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部门从事经贸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综合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日语泛读、日语语法、日语写作、日译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日和口译理论与实践、高级口译、日本社会与文化、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日本经济概论、日本历史概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国际结算、WTO概论等。

 

 

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较好的经济学和法学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为经济学专业或法学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高等数学、概率论、宪法学、民法总论、刑法学、法理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物权法、行政法学、合同法学、国际法学、商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

 

 

化学 —生物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分子科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胜任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研究型人才。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学信息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

 

 

 

化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较好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及相关领域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方程、化学概论、基础化学实验、元素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中级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普通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电化学、半导体物理、材料表征与测试、材料研究前沿及物理实验等。

标签:
责任编辑:hb013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