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主要成效及未来努力
一、主要成效
1.缓解了农村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课改前,因学校教育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等影响,建瓯市农村中学一直受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困扰。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我们创造一个“乐学”的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校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辍学率。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改的第一受益者是学生,这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作互助、自学质疑等方面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在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的同时,中考成绩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改的第二受益者是教师。通过课改实践,我市成长了一批学者型校长,也造就了一批“会上课、能讲座、善写作”的研究型教师。他们不仅在我市课改活动中成为引领者,还不断受邀到各地上课交流,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2014年3月,东峰中学应邀派出6位教师与晋江市一级达标校侨声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2015年4月,川石中学应邀参加上杭县第四中学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在各级公开发行刊物发表课改论文100多篇,应邀前往厦门、泉州、晋江、霞浦、上杭及周边县市开讲座、上示范课90多场次。
4.促进了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改的第三受益者是学校。“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全市推广后,各个学校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如东峰中学的“三环六元九式”大课堂、芝山中心小学的“三五六”高效课堂、实验小学的“翻转课堂”、第一小学的“五步三查”课堂模式、徐墩中心小学的“四五六”教学模式等,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强化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促进了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5.扩大了建瓯教育的对外影响力。
建瓯课改的探索,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媒体的充分肯定。自2008年10月川石中学迎来第一批外县市到校考察的客人,时至今日,建瓯先后接待了市内外100多批次、近3000名全省各地中学校长、教师。其中有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学院、省普教室的领导、专家、学者来调研指导;还有厦门、泉州、三明、龙岩等地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前来考察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新课改的发展。众多媒体如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网、《教师报》《福建教育》等对建瓯的课改情况进行了报道。2016年,省教育厅更是在建瓯召开了全省教学改革现场会,这给我们极大的鼓舞。
二、未来努力
回顾近10年的课改,我们体会到课改实施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历程,就是坚持实践、不断完善的历程,就是勇于进取、不断提升的历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完善与深化提升以下3项工作。
1.健全完善学校对教师课改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是改革的推进器。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阶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量。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对教师课改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统一把课改工作情况纳入教师的业务考评和绩效考评,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学习和日常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课改骨干教师队伍,保障我市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
2.加强初一新生入学的前期培训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注重学生的展示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名言警句快速粉笔字书写”“两分钟的课前演讲”“国旗下的讲话”“小组文化巡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点评的效果。同时,我们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引导学生从“约束”发展到“自主”,做到“尊重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拓展到课外,延伸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3.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让信息技术的触角深入课堂;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分组讨论和集体学习的需要,开展网络教学的尝试,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上的资源,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坚持下去,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虽然建瓯“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引领,有我市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改革一定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