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2025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心理专家陪您度大考:高考失利了 结果怎样接受

来源:中国招生考试网时间:06-07

从6月25日凌晨开始,辽宁的高考学生就可以获知成绩了。据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专家秦晓霞介绍,从高考估分开始,就有很多考生及其家长出现了心理问题。受本报特别邀请,秦医生就其中几种典型事例加以剖析诊治,希望能为那些陷入心理误区的考生和家长打开“心结”。 
 
 
 

  “非某大学不上”是目标过于单一的错误思维

  有的考生成绩不如预想的好,与“既定目标”有一定差距,这时,他们往往放弃“第二目标”的选择,产生了“非某某学校不去”的心理。有的接到别的大学通知书,也选择复读。

  秦医生分析:谁不想争取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想上好学校的想法本没错,但在这个计划预案里要加上一旦考不好的心理准备,这样当挫折来临时,才不至于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秦医生接待过这样一位同学,他一心要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他说:“如果我考不上哈工大,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会有好的收入,没有好的收入,就不会有好的生活……”当他没有被哈工大录取,他便放弃了上其它大学的机会,选择了复读。按说,选择复读也没什么不好,但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只认定了一个目标,继而产生一连串的消极推理,并且这种错误逻辑一直影响着他,使他的学习动机过强,心理压力过重,加上第二年高考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结果能不能比第一年好,还都很难预测。

  其实反过来想想:考上哈工大,就一定会有好工作吗?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吗?答案是不确定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推理,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变量。将来的生活、将来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完全由上哪所大学这个单一因素确定的。

  建议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考生,要正确看待暂时的挫折,多元化地看待问题。其实,“退而求其次”不是在降低标准,而是选择另一种途径来实现梦想;如果你想争取好成绩,考上名牌学校就应该抱着“我只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我都接受”的心理。

  “努力了就会有回报”不是绝对的

  有一些考生觉得自己已经百分百努力了,就应该达到既定目标。一旦未得到预想的回报效果,没考上理想大学,就无法接受事实,表现出一种完全挫败的情绪,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常常自暴自弃:“我不行了,考不上好大学,我什么都没有了。”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秦医生分析:这类考生把考试成绩不理想认定为一种失败。其实,准确地讲,这是一种挫折,失败的结果是极度消极,而挫折的结果只是没有预想的好,并不等于完全失败。

  考得不好就认为“失败”的考生,耐挫能力差,陷入“惟一性”的线性思维。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准备得那么充分,就理所当然地会有“成功”的结果,当实际结果与自己的想法有一定距离时,他们的信心便大大受挫,无法面对失败,从而产生焦虑、烦躁、失眠、视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症状。

  这时,考生要调整负面情绪,变线性思维为多元逻辑思维,给自己备下“预案”,做好面对各种结果的心理准备,这样当挫败来临时,就不会不知所措。相反,保留自己的信心,允许自己暂时的倒退,要懂得,有很多因素会使既定目标不能及时实现,但可以“延迟”来满足,甚至做好延续到明年还不能实现的心理准备,这决不是消极的态度,这是一种多元化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在“延迟”的过程中,你要充分保留自己的信心,不断地丰富自己,加快实现目标的步伐。如果目标迟迟未能满足,那也不要抱怨、懊恼,因为个人可控制的因素已经完成,事实上,你已经成功了。

  高考如愿提防大学出现心理问题

  高考如愿以偿,顺利升入大学,但往往有一些考生在升入大学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无法适应那个全新的环境。

  秦医生分析:在高中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例题,进而学会去解决其它问题,而这些题目都是有解题步骤和标准答案的。

  进入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化,要求学生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比如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可不像数理化那么简单,好多都是你从来没经历过的,你根本不知道答案,也没有惟一的答案。综合能力薄弱的学生,一旦面对这些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就会感到恐惧和无助。

  有这样一位女生,去年她考上了一所国内知名大学。上课时,老师一节课讲20多页书,她说:“老师讲那么快,我什么都没学会,高中老师都是一道题一道题地‘抠’,考试可怎么办啊。”

  这位同学就是没有从惯有模式中走出来,不适应探索式学习,这让她没有了以往考试前胸有成竹的感觉,结果,在考试前,她从学校“逃”了回来。

  那些平时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同学,其它方面的弱点都被优异的学习成绩掩盖了。因此,在进入大学前的这段时间,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朋友交往的机会,多让孩子独立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学生自己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发现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时,要勇于正视和迎接挑战,不要试图用学习等其它方式“代偿”某方面的不足,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慢慢补足。本报记者樊华记者电话:13504992829

 福建高考招生信息网提供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查询、高考录取、历年高考分数线、高考政策、高考招生计划、福建高考招生、补录、扩招、高考计划外招生、福建高考、高考招生信息、高考试卷答案、高考试题、全国高校信息查询等各项服务。http://www.555edu.com/

责任编辑:lirongfa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