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后家长应该如何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此次上海中高考改革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中高考改革,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尤其是高考,不但从考试形式内容上作了改变,还从选科方式上作了改变。那么如此霸气的变革,具体对同学和家长有哪些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下上海高考做了哪些改变?
1、由原先的3+1选科变为3+3
“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2、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卷也不再分文理卷
3、外语一年两考,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
4、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远录取机制,既看分,又看人
“两依据”为: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成就 、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可见,新高考总体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不再单单是一考定终身;且日后高考的改革方向亦是如此,将逐步弱化“分数”,着重全面人才的培养。
在上一期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指出:我们现在把教育本质看成分数,这样教育出来的很多孩子他们分数变高的时候反而学生却变得越自私;其实教育本质是让你孩子成为健康健全的人,比如他尊老爱幼,对我们国家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并不是大道理,而是整个社会着实需要的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这也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何教育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真正能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家庭教育首先应该考虑和实施的。
面对新的高考,新的要求,家庭教育必然不能用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而近几年突如其来的改变让很多家长都感到迷茫,需要学习了解的太多太杂,政策又琢磨不透,十几年下来惯用的教育思维和方式却不知该怎么去改变。
其实不用太过焦虑,慢下来,静下来,一步步,在吃透政策趋势和指向后,家长们还需要理清新政中冒出的新问题。
那么,面对新高考,家长们应注重哪些新问题?
1、调整发展目标
诚然分数很重要,但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坚定的理想、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独立思考能力、个人主见等等。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并相应调整教育策略,不把分数看作全部,而应侧重于引导孩子,给孩子适当空间,守护童真;且要注重孩子的个人人格培养,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全面发展。
2、提前做好人生规划
新高考的“选择性教育”导向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选择,而选择的前提则是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和正确认识未来。为此,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学业和职业的规划与指导,为孩子描绘成才路线图,指导孩子思考和回答我是谁(人生定位),我想要什么(人生目标)、我能做什么(具备能力),什么可以支持我(资源),我最终可以成为什么(结果)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是:一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明晰他未来可以做什么,从而助推他们当下对学习有更多的热忱和更久的坚持。第二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不同的职业有哪些不同的要求,而明确自己现在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都要从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为了成绩而将孩子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3、改进学习方式
新高考将更加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也就是高考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东方教育重知识、重基础向东西方融合的既重知识和基础,又重能力和个性的方向转变。
要适应这种改变必须调整和改进孩子的学习模式,由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转变,由知识点的学习向问题导向、思维导向转变,善于质疑问难,创新创造,特别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人才,就是有较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注重多元智能和特长发展
随着高考特长加分和保送的取消,不少家长误认为发展孩子兴趣特长不重要了,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特长教育的升学、择校的功能虽然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强化了。这是因为一则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能的重视没有改变;二则因为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倾向将与学生选课、升学、就业直接关联。所以对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发现、发展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