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高考状元”不合时宜
炒作“高考状元”之所以热度不减,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足够大。其实,家长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加工率”,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孩子的成绩能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孩子的特长能够得到发挥、不被耽误
高考临近,今年教育部再次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北京市近日也强调,不得为炒作高考状元提供任何信息,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现实中,由于各种加分项的存在,高考状元应按裸分还是加分之后的分数确定,已经很难统一。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广,很多优秀考生已经拿到了降分录取的入场券,在高考中不一定会发挥出最高水平。因此,高考状元也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代名词。
炒作“高考状元”之所以热度不减,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足够大。媒体炒作“高考状元”,因为点击率高;家长追捧“高考状元”,一是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二是为选择学校提供参考;学校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招揽生源、提高名头。
在高考指挥棒下,这种需求将长期存在。不宣传高考状元了,学校可以宣传“北大清华录取率”“一本率”,或者通过高校“四大联盟”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如,很多名校这几年都开始直接把“北大清华录取率”作成宣传板放在校门口。前段时间,北大清华刚公布2018年的自主招生初审名单,就有自媒体统计了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通过初审的人数,在家长群里传得热火朝天。比如,衡水中学71人居首,人大附中62人排第二位。这些学校也被称为“超级中学”,在家长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牛校”出“牛娃”,当然是值得羡慕的。但真正极有天赋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他们在中学阶段就会展现出过人的一面,早早被牛校争抢、预订。更多的孩子只是普通人,天资、学习习惯、方法或多或少有短板。家长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加工率”,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孩子的成绩能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孩子的特长能够得到发挥、不被耽误。
如果用这个角度去审视某些牛校就会发现,尽管不少学校培养出了高考状元,但大多数学生入学时本就有着远超普通学校的高分。如果考入名校就算成功的话,这种牛校对顶尖牛娃的培养是“成功”的,但对普通学生的教育却未必成功。反观某些高考成绩并不突出的学校,原本入学时并不那么优秀的学生,高考时却普遍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与其炒作“高考状元”,不如更多关注此类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在禁止宣传高考状元的同时,多宣传此类学校更有意义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