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交流群
集美大学全日制自考项目
华侨大学自考项目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可分为这两类!

来源:百家号时间:08-31

8月10日,第14届上海市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本届研讨会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评价”为主题,吸引了各路专家踊跃参与,在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旁听的各区语文教研员、老师们也通过书面发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为上海的语文教育建言献策。

课代表将节选部分专家和老师的发言与各位“魔芋粉”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思维的自由与限制

——基于近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类型分析

上海高考作文从2009年起至今连续10年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性质,材料作文大致可以分为现象述评和道理阐述,前者主要是对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概括性阐述,而后者则多以名言或寓言的形式呈现。在写作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的思维路径是完全不同的。

道理阐述类的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材料中基本包含了立意方向,要求在作文中进行阐述,二是材料没有明显的立意倾向,要学生自行确定立意,尽管这两种类型的材料都会有“自选角度”的要求。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属于前者。大部分作文依次讨论了“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的自我”三个问题,因为这就是材料的“能指”顺序,作文某种意义上是材料观点的扩写,学生需要从对“坚硬”“柔软”的界定开始,开展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学生的思维空间正在于展开对“如何对待它们”的阐述,即要坚硬加柔软、更要坚硬还是更要柔软、该坚硬则坚硬该柔软则柔软、坚硬柔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等。同理,2014年的作文题只能在“选择穿越沙漠的道理和方式”上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因为“自由”与“不自由”是命题者已经给出的结论,学生只能用各种论证方法来阐释,无从选择和判断。

2012年的作文题“心灵的微光”限制性很强,学生更多是需要用实例还原“微光”的本义,并用相当数量的“天才的作品”来证明“微光”的普遍存在。如果将材料作为现象述评来看待,那么分析舍弃微光的原因也无外乎“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就是珍惜和把握“自己的东西”,从而实现自信和“自立”(据考证该则材料就是出自爱默生的《论自立》),如此这般,作文的立意方向乃至行文思路都是确定的。

2009年的“郑板桥书法”和2010年的“丹麦人钓鱼”从形式上需要学生归纳和探究材料中的寓意,但“郑板桥书法”的材料信息量比较大,学生一般难以提炼三句话的共同核心(概括材料并提炼中心当然也是一种思维要求),而“丹麦人钓鱼”的寓意又比较明确而单一,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如何阐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近年来道理阐述类作文思维空间最大的,恰是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还是“一切都不会过去”。这里的思维空间并不只是因为学生可以任选“会过去”或“不会过去”这两个角度,或是将其辩证统一,而是因为材料内容极其抽象,“一切”(所指对象的范围)“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人生的主观态度)“过去”(事物存在的形式)等概念都有了丰富的阐述空间。此外,学生除了要分析“会过去”与“不会过去”的理由,还要阐述认识到这一规律之后应持有的人生观与历史观,从“自我与世界”到“历史与未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现象述评类的作文题近年来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较早的2013年高考“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一现象述评在思维要求上就过高了。从题干的表述来看,“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也是现象的一部分而非真理,加上“似乎”一词的微妙含义,以及“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的提示,这则材料的现象述评当然也存在两个写作方向。一是正向的分析:认识到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的局限性,从而提出要去做世界上更重要的事情,这是要“弃小从大”;二是逆向的思考:我们固然需有明白世界上存在更重要的事的心态,但我们更应做的还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怀大行小”。从思维的难度而言,逆向的思考更不容易,却更符合实情,也更合理。不过,真正在考场上取逆向思考的作文数量恐怕极其有限,持该立意的高分作文更是寥寥。

2016-2018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从“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到“被需要”,其形式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三个作文题都要求学生围绕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现象展开分析,并自行给予价值判断。题干中“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等表述清晰而明确地告诉学生,对于该现象既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材料明显存在辩证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表达个性的观点和独特的立场。在这样的表述中,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思考现象的利弊,事实上,无论最终在作文总持什么态度,首先都应该思考现象的两面性,并从中作出判断和取舍。

当然,对于现象所持的立场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作文的审题没有限制,因为现象述评不等同于十多年前的话题作文,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和限定作用。比如“评价他人的生活”要基于当下评价越来越常见且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讨论利弊,“预测”要在认识到“生活充满变数”的前提下分析对人的影响,而“被需要”的现象最终要回到“体现自己的价值”的评判尺度上。这样的思维限制既是作文命题必需的要求,也限定了现象述评的条件和范围,便于真正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以上内容节选自第14届上海市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书面发言)

(文章转载自:百家号)

标签:
责任编辑:yl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