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展示(二)
教学感悟: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拓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名称:《ERP原理与应用》
开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余建国
课程简介:《ERP原理与应用》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掌握ERP计划与管理理论及软件应用,在课程学习中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敬业奉献精神、诚实守信习惯、友善互助品德、遵纪守法意识,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案例展示:
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设计
针对《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德育培养需求,课程团队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特色和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有效挖掘、分析、提炼。从课程大纲、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位对德育元素进行了整体协同重构,代表性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构建如表1所示。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团队老师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提出并实施了以网络信息化融合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知识点育人元素为切入点,以精品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移动教学平台为依托,基于“传统教学+移动教学+案例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在线学习、案例学习、作业管理、在线测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在线交流等课程教学全过程环节有机融合为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以单一理论课堂向“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老师教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依靠教师个体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向基于数据分析的学习偏好和个性化教学的三个重大转变。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以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从课堂、慕课、作业、讨论、案例、实践、考试、问卷、评价、笔记等多个环节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实践。课前,教师利用教学端线上发布教学计划与进度,发布学习通知,推送教学资源;学生利用移动端开展通知查看、线上预习和慕课学习活动。课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教室端线上投屏上课,开展线上考勤、问题抢答、随机选人、课程直播、线上讨论、主题投票、分组任务、学习评分、线上测试等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学生利用移动端相应开展签到、抢答、测验、分组任务、讨论、投票、笔记、分享等活动,增强学习积极性。课后,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余项,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四、总结
“互联网+课程思政”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思政课堂进行改造升级的有效尝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拓展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传统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政资源从独享走向共享、教学模式从线下走向线上、教学文化从独立走向协作、人才培养从共性化走向个性化,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评价
16级工业工程专业梁浩文,从大一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结识余老师,开始了我的创新创业之路,加入老师的IE项目组,开始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作为一名本科生,在IE项目组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被推荐到南方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16级工业工程专业杨懿坤,《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知识点和内容非常多,课程中一些国内外案例对比展示让我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及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努力追赶;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的实践,我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更有信心面对将来的挑战。
教学感悟: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是对国家这些年材料发展的一个系统总结和高度评价,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师生爱国共鸣油然而生。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
开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汪志刚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必修课。通过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制备工艺流程与材料性能和用途的关系的知识及其运用,让学生掌握材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高使用材料、设计材料及改善材料的能力。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经典材料科学家的科研奋斗之路、大国工匠精神来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之情,爱党之心。通过国家超级工程的引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兴趣,认清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案例展示:
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设计
结合《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特点,尝试在课程中融入: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情怀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围绕国家70年的材料发展历程,在讲解课程核心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精心策划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工科学校资源平台和实践基地优势,设计“一课堂两基地”的教学模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一课堂”是以课堂为主体,“两基地”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形成课堂、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的过程。
“一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充分讲透核心知识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例如观看各种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素材,让思政教育进行得更为形象、生动,截取《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纪录片中关于高铁、大飞机等大型装备的材料学应用的视频片段融入课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两基地”是课程思政的强化剂,通过学生调研和走访校内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平台,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通过对校友墙的解读,让学生明白老一辈材料人的奉献精神和知识的传承。利用社会实践,对话校友,了解我国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前进空间,培养学生实现材料“强国梦”的决心。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总72学时,其中8学时实践,其中在31次课时中分别结合知识点内容引入了思政元素,通过以知识点、关键难点为牵引,适时融入思政元素,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不连贯。同时注重互动与交流,从知识点内外的关联上,逐步诱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明白思政元素的核心意义。如下例:
在介绍合金的结构与相图章节中,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论应用不是很清晰,也很难学懂。此时引入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的生平介绍,他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目前歼击机的主要核心部件)。通过科技奖领奖视频的截取,播放老一辈科学家国外留学回国的艰难和决心,如何利用相图原理来设计材料、制备高温合金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查阅资料,同时提升了爱国的意识。
四、总结
对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对于线上慕课和开放课程的不同强化和重视,为思政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提供了动力和实施条件。课程思政既要坚持传统的课堂学习,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感染学生,又要结合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和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较多,专业理论较深,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形象的理解知识点,又能通过理论支撑来实现思政目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学生评价
16级成型专业敬凤婷,汪老师的课生动而活泼,关键知识点讲解透彻,在讲到国家材料发展和青年人的努力方向时,慷慨激昂,让我们对国家的材料发展充满了敬意和自豪。课上,老师材料准备丰富,引人入胜,课堂互动交流次数多。课下,老师会带我们参观各实验室,结合知识点讲解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及对我国材料发展的贡献,激发我们将来投身材料事业的愿望。
17级成型专业刘佳斌,汪老师的课讲解很有趣,不枯燥,尤其在讲解纯理论时,时常融入某些科学家在研发材料时的有趣故事和艰难历程,让我们加深印象。同时,老师还准备了类似于《大国工匠》和《超级工程》的小视频,让我们对材料前沿发展有更多的认识,觉得祖国很伟大,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专业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