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招生“大小年”
我们说苹果树有“大小年”很多人都知道,说高考也有“大小年”恐怕有的就难以理解了。殊不知,高校招生中的“大小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好多考生和家长由于对这一现象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导致了高考的失败,悔恨不已。简单地说,招生“大小年”就是某个学校的报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导致录取分数忽高忽低,走势无常。大家都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吧?比方说一所高校,去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数线被抬得很高;到今年,考生们看到上一年分数线挺高而不敢蜂拥填报,其分数线也就随之下降。其结果就是,这所学校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在不同年份起伏很大,于是就形成了高校招生中的“大小年”。
“大小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考生迷信上一年高校录取分数线所造成的。参考“大年”和“小年”其实对考生填报志愿颇有帮助,一般而言,“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但并不绝对,只能作为一种填报志愿的参考。因为导致出现“大小年”现象的原因,除了性受上一年该校录取分数线的影响以外,同时也与该校当年招生计划投放量、招生宣传力度、几十万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考生要避免遭遇“志愿扎堆”风险,仅靠简单寻找所谓“大小年”规律作为志愿填报依据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全面分析,不能机械照搬、套公式比如假若某校“大小年”现象明显,去年恰遇“大年”,今年报考的人数可能会少些;相反若上一年是“小年”,今年可能就会是“大年”……但若这样想的人多了,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这也和作战一样,是需要仔细研究和智慧谋断的。一般来讲,比较科学的方法是连续参考高校前几年录取比例的变化趋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家的志愿拥挤在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