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民办大学该读吗?别犹豫,看看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
在高考之前,不少“佛系”的高三同学不以为然,觉得高考一战考好考坏无所谓。直到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时,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在“一分一操场”的现实下,望着可怜巴巴的分数和没有多少选择的高考志愿,不少考生欲哭无泪,家长也是哀声叹息。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如此。中午时分,本该是午休的时间,朋友来电说让我抽出半个小时等等他,交流一下他家孩子上大学的事儿。十二点五十许,朋友如约而至,一脸的焦虑,说孩子高考志愿填报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录取到二本民办大学的可能很大,若二本民办大学录取了到底是读还是不读,让给参考一下。
事实上,朋友家遇到的这种情况,在高考中很有代表。看到朋友焦虑的样子,我知道他心里的犹豫。一方面,惯性地认为,民办高校较之于公办高校要低人一等,有些看不起民办高校,觉得孩子读个二本民办高校,家人面子有些挂不住;另一方面,二本民办高校的学费又贵,较之公立大学确实高出不少,还担心民办高校毕业不好就业。
关于朋友的顾虑和犹豫,我直白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二本民办高校录取专业是孩子喜欢的,毫无疑问坚决地读。作出这样的建议,理由只有一个,与其浪费时间去复读,不如在大学就地奋起,再说英雄不问出处,二本民办高校也能走出人生的春天。
人们普遍认为,上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学,人生往往就赢了。事实上呢,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只不过读名牌大学的考生,学习竞争更充分一些,学习资源更优厚一些,发展机会更多一些,其他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如果不持续努力,读了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也未见得就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清华、北大每年都有被退学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伍继红沦为低保户,靠救济为生,就很能说明问题。成才的关键,还在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努力。
我的一个远房侄子,人挺聪明的。从小学习成绩一直挺好,上高中后离家远了,不能自我约束,高中期间成绩始终不温不火,高考也未迎来奇迹,最后只能读一个三本民办独立学院,每年学费几万块的那种。经历了高考填志愿的尴尬,这孩子大学期间努力了,毕业后顺利PK掉一众公立大学本科毕业生,成为一名省城公务员。
不过呢,二本民办大学毕业生中,要说最具说服力的,还是近来网络爆火的华为顶薪“天才少年”张霁。这几天,主流媒体几乎都在报道他。
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引才项目,旨在以顶级薪酬去招引“天才少年”,发起顶级挑战。薪酬共分3个档次,年薪最低89.6万元、最高达201万元。自项目发起以来,全球仅4名“天才少年”斩获了华为最高档年薪。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生张霁正是这4人之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霁在成华为公司顶薪“天才少年”之前,曾经斩获了年薪360万元的另一张offer,出于情怀和研究方向考虑,最终选择了加盟华为公司。
张霁本科毕业考上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且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尔后继续深造,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攻读计算机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样的持续深造,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学霸一枚。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枚华为顶薪“天才少年”就读的本科院校,居然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本民办高校呢?华为公司资料显示,“天才少年”张霁的本科院校为武昌理工学院,就读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
说真的,在关注张霁之前,我真没听过武昌理工学院这所大学。看到张霁的本科院校后,我专门去网络搜索了武昌理工学院,才知道这是一所创办于1997年的民办本科高校。有人说他是二本大学,但是在少数省份的招生却是放在本科的第三批次进行,就是人称的三本大学。到底是二本还是三本,不好考证,反正意义不大,没必要深究。
毫无疑问,张霁的本科院校属于层次较低的那一类。可是,张霁并没有妄自菲薄、自我放任,而是选择就地奋起、努力奋进。本科期间成绩一直名列院系前列,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ITAT大赛资格认证等等,统统都不在话下,并且一路高歌猛进,成为985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最终入选华为的顶薪“天才少年”。
张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最近同样很火的、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留守女生钟芳蓉:“我也很佩服她不为外界繁杂的声音所干扰,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还是挺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同时,他还谈到多年前选择计算机专业,那时的互联网行业还比较低迷,但个人依然选择了喜欢的专业,一路走了下来。
张霁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起点并不直接决定终点,平台也不最终决定高度。起点很低,就意味着空间很大。只要持续努力、敢于拼搏,就算是读个二本民办大学,同样可以走出令人惊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