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三明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1年1月7日上午9:00-11:30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考生要认 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 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 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 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 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 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 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B 3. C
4. ①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②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或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③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④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
5. 示例一:①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②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③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④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①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②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③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④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C. “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是错误的。由原文“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可知,文献记录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才产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 “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是错误的。由原文“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留。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C.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而“横店影视城的明清营苑建筑群”不属于这范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可知,传统节日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文化记忆,而材料二中对皇姑节来历的介绍可以看出皇姑节同样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
由原文“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可知,民众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记忆。而云南文山广南壮族认为将安化郡主葬在“火烧寨”旁的山丘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是因为安化郡主保佑的原因,所以皇姑节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
由原文“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所以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由原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和强调地方认同,而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所以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可以看出材料一首先是从文化记忆的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
材料一第二段说到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其间贯穿了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由此可知,第二段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
材料一第三段说到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所以第三段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
材料一第四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实物记忆的特征。第五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第六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根基性的特征。所以材料一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软萩粑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
软荻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
软荻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荻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荻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经过了舂、揉、煎,软荻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荻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荻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荻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荻,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自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荻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荻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荻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荻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软荻的颜色不艳丽,外地人看不到它的光华,但只要有沙土或泥地就能在杂草里静静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B. 文章通过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荻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特性。
C. 大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D. 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而儿子、老婆对软荻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
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软荻在作者心中从“美丽的少女”到“可怜的灰姑娘”,两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软萩在生长、制作过程中外观的变化。
B. 作者把自己在享用食物时“绝不暴殄天物”和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醉个十宁”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
C.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屋还在”的相关叙写,流露出物是人非和不能再吃到母亲的软萩粑的感伤之情。
D. 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问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
9. 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补充说明了软萩的药用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由物及人,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③食用软萩历史悠久,但现今被大多数人淡忘,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9. ①叙写软萩的生长环境、生长明颜色、生命力、秉性,表达对软萩的喜爱(赞扬)之情;②叙写母亲采摘软萩的习惯,寄寓了对软萩的感激之情(蕴含了人要学会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⑧叙写制作软萩粑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④叙写我再次品味软荻粑,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D. “为了突出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是错误的。儿子和老婆没有软萩粑的记忆,软萩粑因颜色不好看激不起他们的食欲,这一对比旨在表现作者对软萩粑情有独钟,并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 “进行对比”是错误的。这里不是对比,是类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写到软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最终奉献给了人类,成为了人类的吃食,而引用《本草纲目》中对软萩药用价值的表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本草纲目》中对软萩药用价值的表述,说明人们对软萩的记载和使用由来已久,但在今天吃软荻粑已成为一种念想,说明现今食用软萩被大多数人淡忘,从而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本文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写软萩粑是为了携母亲,所以由物及人,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事抒情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前两段交代了软萩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交代出生命力的顽强,然后交代了它的颜色以及秉性,表达出作者对软萩的赞美之情。第四段写到母亲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并且教导我们不要贪多,留点根叫它明年再生长,通过对母亲采摘软萩的习惯的描写,蕴含了人要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第五段至第十段写出了软萩粑的制作过程,并且写到自己珍惜一切食物,绝不暴殄天物,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是相当满足的,而故人给自己带了几个软萩粑,自己一个人吃的津津有味,而自从母亲离开了我妈妈,老家便慢慢地成为记忆,通过自己再次品味软萩粑,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邳国公威之子。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太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议乐事,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年,高昌王曲伯雅来朝,朝廷妻以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
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B.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C.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D.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之一,隋唐时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立,各自有分工。
B. “钟律”原指编钟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后也泛指音律,文中即指音律。
C. “领”一般指古代官职变动时,兼任更高级的官职,文中指夔兼任皇帝的安保工作。
D. “郡”是春秋至隋唐的地方行政区划名,行政长官称“郡守”,汉景帝后称“太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夔天资聪颖。他少有辩才,八岁读诗书,十四岁与大儒论学问,受到旁观者赞赏,后又得到杨素的垂爱。
B. 苏夔才艺出众。十三岁赢得骏马,长大后著《乐志》15篇。高祖时,曾受重用任鸿胪少卿一职接待宾客。
C. 苏夔精于武略。弘化等地盗贼集结,他奉诏巡抚关中;突厥围困之时,一夜完成箭楼车箱兽圈的防御工事。
D. 苏夔仕途起伏。他曾多次担任朝廷文武官职,比如武骑尉、朝散大夫等,可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两次被牵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2)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14. 苏夔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当时皇帝正勤于筹划治理边远地区,来朝贡的蛮夷,前后连续不断。
(2)苏夔心志见识沉稳聪慧,方正儒雅值得称道,如果上天赐给他足够的年寿,一定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优秀人才、股肱之臣)。
14. ①与国子博士讨论音乐时,能自成一家之言。②著《乐志》十五篇。③在通晓礼乐渊源的五十多人中脱颖而出为高祖器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率服”是两个谓语,“观礼”“四夷率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它后面断开,排除BD;“鸿胪之职须归令望”是一个完整句子,在它后面断开。其中“鸿胪之职”是主语,将它与后面谓语断开,有强调意味,排除C。当然,跟据四字句式也可以将“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正确断开。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皇帝曾经从容地对宇文述、虞世基说:“四方少数民族相率服从,要到朝廷参加庆典,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归属仪容善美使人景仰之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宾客的人,去做这件事呢?”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兼任更高级的官职”说法错误,“领”指兼任低级的官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 “高祖时,曾受重用任鸿胪少卿一职接待宾客”说法错误,原文为“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这里的“帝”不是指高祖,是指隋炀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方”,正;“远略”,筹划治理边远地区、经略远地;“属”,连缀、连接、连续不断。
(2)“若”,如果;“天假之年”,上天赐给他足够的年寿;“堂构”,意思是房舍;比喻门户派别。这里“不亏堂构”指子承父业,为门户增光添彩,即一定是朝廷的栋梁之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后议乐事,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可知苏夔与国子博士讨论音乐时,能自成一家之言,并得到朝臣的赞同。
由“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苏夔在通晓礼乐渊源的五十多人中脱颖而出,为高祖器重也可证明苏夔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
由“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可知苏夔著《乐志》十五篇。。
参考译文: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邳国公威的儿子。自幼聪敏,很有口才。八岁能诵诗书,同时懂得骑射。十三岁时,随其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驰射,赢得杨雄骏马而归。十四岁时到国子盗,与众儒辩论,言辞意趣颇有水准,见者无不称赞。成年之后,博览群书,对音律尤其自信。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宫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后来与沛国公郑泽、国子博士何妥商议宫廷乐礼,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持己见。于是苏费、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签名。朝臣大多依附苏威,赞同苏夔的占了十分之八九。何妥愤怒地说:“我讲学(席间函丈:讨论、钻研学问时,保持丈许距离,以便指画)四十多年,反被一个毛头小儿所屈辱!”苏夔由此获罪,议案被搁置没有施行。著《乐志》十五篇,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几年后,调任太子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年,文帝语令天下举荐通晓礼乐之本的人,晋王杨昭当时担任雍州牧,推举苏夔应举。苏夔与各州所推举的五十多人觐见,高祖(隋文帝杨坚)望着苏夔对侍臣说:“只有这个人,才符合我下令推举的心意。”在这时,苏夔与晋王结为朋友。隋炀帝即位,调任太子洗马,转任司朝谒者。因为父亲被免职,苏夔也一同离任。苏夔后来历任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皇帝曾经从容地对宇文述、虞世基说:“四方少数民族相率服从,要到朝廷参加庆典,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归属仪容善美使人景仰之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宾客的人,去做这件事呢?”朝臣都推举苏夔。皇帝认为很合适,即日任命他为鸿胪少卿。这以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相继爆发起义,所到之处聚众起事,苏夔遵奉诏命巡抚关中。突厥围困雁门关,苏夔兼管东面事务。苏夔制作弩楼、车箱、曾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皇帝见到之后认为很好,苏夔凭借军功晋升通议大夫。因为父亲之事获罪,被开除官籍当了平民。又遇到母亲去世,哀伤过度而死去,时年四十九岁。
史臣说:苏夔志向见识沉着敏捷,正直高雅,值得称赞,如果老天延长其寿俞,就足以子承父业,增光添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作者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 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春天,作者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C. 尾联作者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儋早日来访畅叙友情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
D. 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
16. 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但又是“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能力。
B. “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说法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作者愁闷的情绪,春天是美好的,但作者只有忧愁苦闷。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人形象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仁者之言”是指这首诗思想境界较高,评论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即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觉得愧对官吏的俸禄。
“不负心语”是指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均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凄凉悲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箫声让作者深感“愀然”。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初春西湖水墨画,既写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又写“___________”;既写“___________”,又写浅浅的青草正好遮没马蹄,动植物意象的组合别具匠心。
【答案】(1). 水击三千里(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 舞幽壑之潜蛟(4). 泣孤舟之嫠妇(5). 谁家新燕啄春泥(6). 乱花渐欲迷人眼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抟”“幽壑”“嫠”“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约定俗成,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比如“荨麻疹”一词的读音,本来应该是qián má zhěn,因为其构词是从“荨麻(qián má)”这一植物得来的,但很多人都只“读半边”,所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将其改成了xún má zhěn,这一读音就经历了从“约定俗成”到“法定规范”的过程,类似的还有“呆(ái-dāi)板”“确凿(zuò-záo)”等顺应大众“将错就错”,这一思维也被运用到了部分成语上,比如“空穴来风”本来是有所根据的意思,却常被误用为“毫无根据”,最后《现代汉语词典》把这两种意思都收录了。文字不妨也(a),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听从广大使用者的心声。
然而,面对读音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接受不了,更认为一些说法扭曲了作品原意,影响了古诗文的韵律,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取消jì的读音硬读成qí不免少了些舒朗和气势,连平仄都不协调了。
可见“从俗从众”,有的时侯也会造成不适感。而避免不适感,一方面要从得有理有据,不能将错的硬掰成对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用既谨慎也开放的态度对待字音演变。毕竟,语言是我们日日挂在嘴边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流淌千年的重要根基。尊重我们的文字,既要方便当代人(b)、不拗口的日常使用,也要尊重古人挥卷豪放的笔墨和吟咏动人的长歌。况且,就连今天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南北方人尚且存在争议,更何况我们的语言呢?
18. 下列关于标点符号运用、词语选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比如‘荨麻疹’一词的读音”一句,引号表示着重指出。
B. “一骑红尘妃子笑”句中双引号前的逗号应移到双引号的后面。
C. 第一段最后一句a处,选用“与时俱进”比用“推陈出新”好。
D. 第三段最后一句b处,选用“畅所欲言”比用“酣畅淋漓”好。
19. 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更具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结尾句子所用的反问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语言是文化流淌千年的重要根基,也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日日被挂在嘴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 ①加强语气,使对“语言既要尊重日常使用,又要尊重古人”这一看法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②引发思考,将“语言如何从俗从众”与“吃元宵还是吃汤圆”的生活
实例进行类比,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
20. ①从连贯性上看,原句与后文“方便当代人……也尊重古人”的语脉更为一致,同时体现逻辑的层次性;②从句式上看,原句为整句,更为整齐,有美感。③从严密性上看,原句将“我们日日挂在嘴边”作为定语,表达比改句更加严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D. 酣畅淋漓: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 形容非常畅快。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
本题语境不是“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而是畅快、流畅地表达,因而用“酣畅淋漓”符合语境;并且“畅所欲言”一般做谓语,不做定语,这里修饰“日常使用”不宜用“畅所欲言”。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句话用“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做类比,肯定了语言中的读音存在争议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加强了肯定语气,使前文“语言既要尊重日常使用,又要尊重古人”这一说理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反问的句式是只问不答,而答案自在其中,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用“吃元宵还是吃汤圆”的生活实例与语言的读音存在争议类比,最后运用“更何况我们的语言呢”这一反问句,进而让读者深深的思考“语言如何从俗从众”的问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后文“方便当代人……也尊重古人”来看,后文的陈述顺序应是先讲当代,再讲古代。改句改变了顺序,与后文语脉衔接不一致,造成逻辑混乱。
句式上,原句为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改句变成了散句,少了整齐的美感,读起来音韵不和谐,语言节奏被打乱。
原句将“我们日日挂在嘴边”作为定语修饰“交流工具”,强调了语言的使用频率,表达更加严谨;改句把“日日挂在嘴边”独立成句,缺少了论述性语言的严密性。
21. 下面文段共有五处语病,请找出四处并做修改,使语盲表达准确流畅。
①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②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富饶的河流之一。③据国家生物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④在这条绵延6300余公里的大江中,⑤水生生物有4300多种。⑥其中鱼类达400多种,长江特有的鱼类就有180多种,⑦包括深受人们喜爱,被亲切地称为“江猪”的长江江豚,⑧以及“长江女神”的白鱀豚。⑨独有的大量物种,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答案】②“富饶”改为“丰富”;
③删去“据”或删去“显示”;
⑥删去“达”或删去“多”;
⑧加上“有……之称”“享有……之称”或“被誉为……”或者把“的”改为破折号;
⑨改为“大量的独有物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②句,“富饶”和“水生生物”搭配不当,应将“富饶”改为“丰富”。
第③句,“据……数据”和“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删去“显示”。
第⑥句,“达400多种”成分赘余,应删去“达”或删去“多”。
第⑧句,“‘长江女神’的白鱀豚”缺少谓语,应加上“有……之称”“享有……之称”或“被誉为……”,或者把“的”改为破折号。
第⑨句,“独有的大量物种”语序不当,应改为“大量的独有物种”。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10月30日,由中国航海学会,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市科学枝术局、大连海事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在大连开幕,该赛事是2020全国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大赛的三项活动之一,以无人艇技术在搜救领域的应用展示为主要内容,设置了智能无人艇搜救创意设计、自主无人艇水面目标快速救助、人机协同无人艇水面目标快速救助、无人艇搜寻探测水下目标4个科目。线上赛事与线下赛事同步举行。此次大赛共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30余家单位的近60支队伍参加比赛。
【答案】10月30日,以无人艇技术在搜救领域的应用展示为主要内容的首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在大连开幕,近60支队伍参加了线上线下比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语段首先概括10月30日,“第一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在大连开幕。然后说到该赛事的地位以及以无人艇技术在搜救领域的应用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及所设置的课程。最后说到此次大赛参加的人员和比赛的形式。在压缩语段时要保留语段的主要信息,即主要事件,并且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保留信息。如本题要概括出比赛的时间、内容、事件、地点、形式、参加人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疫情期间,湖北仙源中学的杨老师带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以一幅幅励志漫画来驱散疫情的阴霾。厦门六中合唱团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微光》,一首首经典歌曲令人泪目。追溯历史,打开苏轼的朋友圈,我们看到有文与可的《墨竹》、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还有赤壁的清风明月……也许正是这些美好让他走出生命的泥淖。
材料二: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要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以上材料引发了育才中学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作为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给校团委写一封信,建议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署名统一用“李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立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美育是一种刚需
尊敬的校团委:
您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育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正值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我认为美育是一种刚需,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美育方面的认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久别重逢之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典雅含蓄之美;“生命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求真理之美。而我们要能体会这种美,就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这就需要美的教育。换句话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经历了美的教育,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东晋的谢安一日在雪际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哥哥的女儿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试想,由漫天白雪而想到春日飞絮,若非经历了美育的熏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呢。因而,我们需要美育,美育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庸俗的生活中留一点浪漫想象。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与美相对的是丑。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接受关于美的教育,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诸如自私、野蛮、剥夺遍地的环境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坏人,给社会的安宁和谐带来隐患。孟子的母亲就知道学人哭丧是不美的,学人做生意是不优雅的,而学人读书是美的。所以她在学堂边定居,让孟子学习礼义教化,经历美育的熏陶。在这种过程中,孟子慢慢成为一个具有高贵人格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当今社会,相比于“正能量”,人们似乎更加喜欢“毒鸡汤”。但我仍然要诚恳地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需要知道,用地沟油是丑,卖假药是丑,给孩子打毒疫苗是丑,官员贪腐是丑;我们需要知道助人为乐是美,恪尽职守是美,为正义呼喊是美,为人民服务是美……有这样一个结论: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坏人。经过美育,让人得以知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可见美育是当今社会的刚需。
于个人,美育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留恋这个世间的美好。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于社会国家,美育能够让社会正气安然,安定祥和。因而,美育是对人进行的一切关于美好的教育,是一种刚需,于人于己,于国于家。
此致,
敬礼
学生:李华
XX年XX月XX日
【解析】
【分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的作文。立德树人,注重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时代的发展要求。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营造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并达成美育共识,“美育”的考查十分必要。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任务,把写作和人生体验相结合,把任务指令和生活现实相结合,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套作。
材料一叙述了三个事例,杨老师带领孩子用画漫画的方式抗击疫情,让我们感受到绘画艺术的力量;厦门六中阿卡贝拉式演唱,让我们感受到音乐震撼人心的作用;苏轼对人生的乐观豁达也与他广泛的审美情趣有关。三个事例都指向美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美关乎着灵魂精神的滋养。材料二是美学家李泽厚对美育的定义。第一句话是说狭义的美育是指艺术教育,正如材料一中第一、二个事例所指,美育包含绘画、音乐等艺术。第二句话是从广义上理解美育,是说美育是人生境界的最高水准与追求,关乎到每个人灵魂的塑造与人生观的建立,材料一中的苏轼,正是在美的感受中走出低谷,升华人生。两则材料是有机关联的,材料一是从事例的角度表明美育的作用与价值,材料二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美育的意义。两者都指向美育这个话题。考生可结合现实谈当前学校美育教育的短板,思考美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美育对社会的价值,多角度挖掘美育教育的多层意义,进而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本题的任务理解:①“以上材料引发同学们的讨论”这是材料提供的情境背景。②“请你给校团委写一封信”要求行文中要有“我”的主体意识,交流对象是“校团委”,行文中应有对象意识。并且要体现书信体的文体格式和语篇功能。⑧“建议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可联系现实,分析意义,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立意:
1. 补足美育短板,让美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2. 在美的欣赏中滋养灵魂,在美的浸润中塑造人格。
3. 注重美育,全面发展。 (创新美育形式,培养多元人才)
4. 美育让校园(生活、社会、个人)更美好。
5.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素材积累:
1.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2.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3.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躯,对生活冷眼旁观,处处是敌意;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