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健康养老网记者就养老产业的发展之路的问题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专家进行采访
面对2.6亿老年人的广阔养老市场,养老产业的发展之路却走得步履蹒跚。一边是养老机构专业康养人才的严重不足,另一边却是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转身去了三甲医院,不愿从事养老行业?原因出在哪里?政府部门、高校以及养老机构又是如何应对的?
日前,国民健康养老网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调查,分别采访了护理信息学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曹世华院长等高校师生,以及民政、养老机构负责人,听听他们对相关话题的看法。
1►
养老机构就业惨淡 对口学生纷纷“逃离”
作为浙江首个养老方向的护理学院,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首次在其本科护理学专业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的方向。7年过去了,迄今已经走出了三届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说实话,只有个别的毕业生去了养老机构工作,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选择了三甲医院等有编制的医疗机构。”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曹世华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养老产业对这些专业对口大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用“供不应求”一词形容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再合适不过。
谈到当初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初衷,曹世华院长表示,“培养现代化的养老服务管理的管理层人才,这是我们的初衷。希望可以助力养老机构在管理、康养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按照专业发展方向直接进入对口的养老行业,甚至和养老机构的招收岗位并不匹配。”曹院长认为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毕竟养老机构管理岗位人才需求相对较少,而普通的护理岗位又很难留住人才。
明明是“朝阳产业”,养老行业的就业市场为何红火不起来?
廖梦倩同学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养老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之一,毕业前曾在杭州康久天颐养老院实习过。“去实习的时候当然有想过以后在养老院正式工作并发展,毕竟我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最终还是选择去了一家三甲医院。
“现在的养老院护理还是略微薄弱了一些。养老院中只能治疗简单的疾病,稍微重一点的疾病,就还是得到大医院去。此外,在养老院,还需要克服面对老人护理的心理障碍,不少老年人沟通障碍和心理的变化,这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廖同学如是说。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大三的郑同学,今年7月份她将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她告诉记者,“老年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需要有更扎实的技术经验去应对。毕业后我想要在医院积累临床护理经验,积累的时间至少得5年,不然光凭理论就直接进入养老院工作并不合适。”
“我本身对养老也非常感兴趣,未来也有可能去养老院从事管理岗位,对护理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老年人护理质量。”比起一线护理工作,郑同学更倾向于养老院的管理岗位。
“我相信养老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挺喜欢和老人相处的,但是如果是医院和养老院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医院。”同样是大三的男生陈同学这样说。
在记者随机采访过程中,持陈同学和郑同学一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都表示,当初正是由于“好就业”、“社会认可度高”等原因报考的护理专业,即使课程中也有学习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但未来就业应该仍会选择医院。
根据中新康养产业研究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提及做老服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选择最多是“亲戚朋友不认同”53.23%,其次是“社会地位低”33.87%,“没有明确的升职加薪的机会”32.26%,“工资待遇低”29.03%。
对于学生们的选择,曹世华院长表示也能理解,“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相关保障缺乏、薪酬水平及福利待遇不尽如人意、职业发展和上升通道不通畅、社会认可度低等一系列情况的存在,让学生和家长都有所顾虑。”
“在实际接触中,养老机构所服务的对象大多都是80岁、9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长经历和年代环境不同,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与老人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问题。”杭州康久天颐养老院院长孙晓露特别提到。
“一个年轻人将养老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职业选择, 在当下还是非常少见的。”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助理陈喆翔对“学生逃离养老”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对于如今养老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记者也采访了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蒋小燕科长。
蒋科长告诉记者,“在每年的毕业季,的确也有不少学生到养老院实习或见习,用人单位也很满意,但最终留下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是难过待遇关、面子关、心理关、晋升关等几个关口。”
蒋科长认为,要留住高素质康养人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养老机构、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来破解难题。
“比如,从学校培养阶段,可以不断强化职业身份和职业认同;在养老机构内部建立高效的职业提升通道,为大学生进入养老机构提供良好的职业愿景;高校和社会各界是否可以为养老机构输送更多的年轻人,服务各个层面的岗位,使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向年轻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同伴效应’,创造条件,消除年轻人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心理孤独感。”
即使现在的就业形势并不完美,养老行业的未来发展仍旧值得期待。
蒋科长特别提到,“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走向康养岗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共同服务于养老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传统的护理专业增加一个养老方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坚持的方向,我也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去面对这个挑战,为我国的养老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曹世华院长对学院培养的养老专业人才非常有信心。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在医院里积累了几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等到政策和社会环境成熟后,他们绝对是最受益的一批人,完全能在短时间内晋升为管理层。”曹世华院长底气十足地说。
2►
如何解决养老服务的人才困境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市场刚需将在未来以渐进式的姿态爆发。
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养老市场未来前景一片看好,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曹世华院长提出,如果想让养老专业毕业生顺利进入养老行业工作,这5个问题必须解决好。
1、打通高校人才培养通道
伴随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也相应调整。正如杭师大钱江学院护理分院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一样,近年来,许多高校正在自主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所有专业及培养方向调整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知识型人才、养老服务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而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曹院长说:“我们护理学院如今的教学实施多课堂的‘三早’教学模式,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满足了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临床护理与管理、预防保健与康复、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工作要求。”
“两年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将和杭州师范大学本校合并,届时护理学专业还将扩大招生规模,预计招生近600人。合并后,我们在专业配置优化、师资力量强化、养老服务统筹上将更具有优势。”曹院长对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着极大的信心。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人才培养培训
养老人才培养、实训、宣传等需要院校、养老企业、行业协会与企业联盟、第三方组织和志愿者的共同协作,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
“我们和很多优质的养老院都建立了深度合作,我曾经带着学生在杭州天颐养老院实践过一个星期。我们的学生和老人吃住在一起,跟随一线护理员学习老人的查房、护理、沟通、管理等一系列技巧。在学习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在和老人近距离接触中培养以后进入养老行业工作的信心。”曹院长补充到,学校还和社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生们会定期走进社区普及养老和康复知识,这些基础性护理知识受到了社区和老人的广泛好评。
已经和很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杭州天颐养老院院长孙晓露表示,“国外成功的养老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高校招收国际留学生进行短期交流或攻读学历课程,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也是促进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不错方向。
3、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评定制度
养老人才的应用性和专业性才是未来养老机构需要的真正发展力量,建立和完善养老专业人才的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机制,给予从业者流动和晋升的的机会与专业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助理陈喆翔对此也非常关注:“正如护士团队也是在医疗发展中慢慢明确其职业资格评定的上升通道,养老护理员的人才评定还处于发展初期。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在逐步补充修改养老发展的相关条例,因此即使现状并没有非常合理,但5年或10年后的发展仍值得期待。”
4、解决人才待遇问题
通过岗位补贴、公益岗位开发以及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确保养老服务人员获得合理的薪酬收入,这样才能使人才留得住、引得进、出得去。
随着全国各地关于养老人才培训和补贴的政策与措施的不断出台,现实中是否有有优秀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呢?
杭州康久天颐养老院院长孙晓露认为实际情况依旧不理想,“养老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常见老年疾病康复保健等技能服务能力。在专业能力和老人管理方面,是四五十岁的普通照护人员无法相比的。我们每年都想方设法招收养老专业的大学生前来实习,即使有相应政府补贴,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却是少之又少。”
5、建立和健全养老各层级人才链的人力发展规划
从养老机构内部来说,需要明确养老人才职业规划,完善晋升机制;从市场外部环境来说,宣导行业正能量,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社会认可度和自豪感,这两项也是决定着专业人才真正从事养老行业的关键因素。
对于大众的“有色眼镜”,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助理陈喆翔认为具体的落地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基本工资上调、个税减免或工资补贴等实际政策才能建立起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尊重和认可。
3►
信息化助推养老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以上因素的制约,曹世华院长认为,信息化也有助于养老及健康行业摆脱如今的困境。
早在十多年前,曹院长就了解到学校里的护理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医院。2010年,在曹院长的牵头下,学院开设了护理信息学,不仅自编教材,更是在学院里开发教学实验室,学生们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医院里的信息化场景。
“经此培养的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护理信息素养,他们在一线的临床实践中会更多地进行思考和决策,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护理时间、提高护理效率。”
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养老护理、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护理创新比赛,曹院长一直在为学生们找寻更多的体验和学习机会。
学生们的表现也没有让曹院长失望,在各大医院的实习工作中,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杭师大钱江学院护理学院学生的高信息素养广受好评。
对于养老院来说,曹院长认为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更为合适。运用智能床垫、远程监测、自动化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等现代化监测手段都可以对老人进行精准管理,也可以有效缓解人员短缺的问题。“这些健康数据都是实时动态的数据,因此护理员在照护时可以更加科学精准,并且从数据中预测未来风险,从而进行主动干预,这对于整个养老行业的管理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曹院长对养老院的信息化前景非常看好。
“要培养一支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养老及医疗专业队伍,让他们能在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精准做好医疗服务和卫生健康管理工作,这是我们的期望。”曹院长认为,首先“错位发展”是突破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是基于护理学专业开设的,因此要重视并突出护理和医疗的优势,更适应养老机构的用人需求。其次,数字康养、智慧养老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
结语
“我们学院有几位刚刚结束一年医院实习的优秀毕业生,非常愿意到养老机构就业。”截止发稿前,国民健康养老网记者收到了曹世华院长发过来的几份简历:“有合适的养老机构,麻烦帮同学们推荐一下!”
随着中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万亿级老年市场既是机遇又是危机。人才、科技等要素则是应对这场危机的关键,高校、养老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既要能培养出合格的康养人才,又要让他们沉得下、留得住,携手共进一定能破解“夕阳焦虑”,真正盘活养老产业这盘大棋。我们坚信,养老专业的毕业生也一定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