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2024年化学与材料学院专业介绍
一、基本情况
化学与材料学院创办于1959年,下设应化系、化工系、材料系、实验中心及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招生专业,在读本科生1300余人;拥有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80余人。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十四五”高峰特色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应用化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已形成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25人(二级教授11人),博士90余人。拥有质谱科学与仪器教育部创新团队,质谱科学与仪器、聚合物先进材料与加工、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核技术与核化学”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和江西省“核分析化学课程创新”“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完备,拥有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教学平台,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 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000余万元。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江西省一流课程1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学院始终注重学风建设,严抓教学质量,以“大学生德育素质积分管理”规范学生日常,以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学,并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管理、实验实习、考研深造、科技创新与竞赛工作落实等。近年来考研录取人数和重点院校录取人数位列前茅。
学院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年均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1400余万元;近年来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捷克、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承担对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受到机构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四、专业介绍
(一)应用化学
1.办学历史
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当年即开始招收“放射性岩石分析”专业的本科生。本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应用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3人(二级教授6人),博士40人,硕士8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杰青2人。
3.专业特色
应用化学系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的专业综合评价中,本专业排名位居全省第二名。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十四五”一流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1998年获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4.专业优势
应用化学系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近年来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5.就业前景
专业创办至今共为国家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场所遍布核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近几年的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
1.基本情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精细化工”专业,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招生,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2000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并列入江西省示范性建设硕士点;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获“化学工艺”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6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获留学生招生资质,2017年正式招生;201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为江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化工原理》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芳烃抽提与精馏3D虚拟仿真软件”获批江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获批校级优质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
2.师资队伍
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师资力量充足,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江西省青年科学家)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有7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8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10位企业高级工程师兼职教师。
3.专业特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能源化工、有机与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核燃料循环等诸多领域,服务对象遍及化工、医药、材料、食品、环保、核工业等各部门。本专业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素质并举,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应掌握坚实的理论和宽广的知识;在多元化培养方面,突出“新能源化工”和“化学分离”两个方向,体现“核特色”;在工程能力方面,本专业强调培养良好的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本专业强调化工类人才应具备优良的全面素养和作风品质。
4.专业优势
在化工环保、新型化工材料、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省级优质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等教研成果丰硕,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建有江西最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用于仿真学习、综合实训、认识与调研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由课程教学演示型、仿真操作型、实训综合型、设计型、科研创新型5个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结构体系;与多家知名化工企业建成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最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省内唯一有资格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留学生,拥有一批具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可为本科生提供了国际化视野。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化工、能源、环保、制药、材料和军工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年均研究生报考率40%以上,录取率超过60%,其中的50%获得出国留学、国内知名大学、重点大学深造。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机关单位骨干、知名大学教授、成功企业家。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1.办学历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37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3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者3人。拥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先进材料和加工”江西省科研创新团队。
3.专业特色
形成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分子微纳制造、可降解聚合物制备与成型、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晶态陶瓷固化、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粘土矿物功能化与核素吸附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4.专业优势
先后荣获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基础》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材料概论(双语)》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拥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分析仪等现代化材料分析仪器,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000m2、有十余个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达8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30项、经费达460万元;已获得省级自然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合计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19项。
本专业的在校生实践创新能力强,近三年,先后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十余次。
5.就业前景
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型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5%,部分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院所深造。
(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高计划)
1.简介
“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以下简称“中高计划”)双学位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联盟、北京中教人文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联合世界QS排名前300(或专业学科排名前100)的国外知名大学发起的学生交流项目。
学生需按中外高校制订的联合培养方案在双方学习。第一、二学年在中方大学学习,第三、四学年需在外方大学学习,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完成中外双方的联合培养方案。学业成绩符合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以及中方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
2.优势
世界名校合作,文凭含金量高。外方合作院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或者专业排名前100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其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世界排名前50,排名接近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性价比高,费用经济。通过2+2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学生提升了留学层次、提供了充分的留学准备,节约了留学成本。
安全、快捷的留学直通车。项目合作方除提供境内服务外,还将全程负责学生在境外接机、住宿、学籍注册、境外学习和生活指导等后续管理与服务,为项目提供了安全保障,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以2年国内+2年国外形式,相较于直接出国1年预科+4年本科减少1年的时间,被誉为安全、快捷、经济的留学直通车。
双学位、学分互认、学历认证无缝对接。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双学士学位,学生可继续在外方深造硕士。外方高校资质获得教育部认可,学位可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认证。
3.外方合作院校——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简介
昆士兰大学,简称昆大(UQ),世界50强名校 、澳大利亚顶尖学府、著名高等科研学府之一。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是澳大利亚常春藤名校联盟“八大名校”之一,始建于1909年,是昆士兰州第一所综合型大学,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其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之中始终位居前列。
昆士兰大学在最新的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6位,U.S. News世界昆大排名第36位。均处于世界排名前1%位置,稳居澳洲大学前五。大学与世界17个国家包括帝国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信息请访问昆士兰大学官方网站:www.uq.edu.au)。
4.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学士(荣誉)简介
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程信息技术学院,该专业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其综合实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2019年QS专业排名中,昆士兰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位居世界第33位。该专业获得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EA)和化学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的权威认证。该专业通过团队项目工作和传统讲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及沟通和管理等非技术技能。该专业学生与昆士兰大学科研人员共享昆士兰大学工程学院的世界顶尖实验室。
5.外方合作院校转入要求
英语语言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6.5分,且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未达标者可获得外方高校附带语言成绩要求的有条件转入学习通知书。
专业成绩要求:完成东华理工大学前两年的所有培养计划,赴昆士兰大学学习的学生前两年专业课程平均分达到70分以上(百分制,加权平均分)。
6.学业管理规定
参见《东华理工大学“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学业管理办法》。
7.特别提示
本项目为2+2联合培养项目,项目学生必须完成2年的国外学习经历,项目学生在我校学习两年后,未达到外方高校入学规定要求的,根据具体情况对学业管理作如下安排:
英语语言成绩(见外方合作院校英语语言要求)合格但专业成绩未达到外方合作院校要求的,或英语语言和专业成绩均未达到外方要求的,可继续在国内学习相关课程直至满足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但国内、国外学业总年限不得超过我校规定的最长学业期限(6年),超出年限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如专业成绩合格但英语语言成绩未达到外方合作高校最低要求者,须自行安排英语强化学习,满足外方合作高校入学条件后继续出国学习。若自行学习一年后,英语仍不能达到最低要求,须赴外方合作高校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学习。
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战争等)非个人主观原因不能赴外方合作高校学习的,可转入我校相同专业学习,修完转入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可以转换的学分除外),成绩合格,达到毕业及授予学位要求者,可获得东华理工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因个人原因无法达到出国条件完成学习任务的,经所在学院批准同意后,在我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我校相同专业培养计划全部课程和学分外,还需赴外方合作高校交流学习一学期,修满4门外方指定的专业课程学分,达到我校毕业要求的,颁发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规定的,颁发东华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修读外方合作高校的课程需参照国外课程费用标准按修课门数额外支付费用。
(五)复合材料与工程
1.办学历史
为了满足行业对新型“高精尖”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2024年增设了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依托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师资情况
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授6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55%,师资结构合理,创造力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有多位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
3.专业特色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研究深度、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目前形成了以先进复合材料设计、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能源电池与器件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能够在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如在国防军工(尤其是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新能源等相关行业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材料开发、制品与模具设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4.专业优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荣获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基础》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材料概论(双语)》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材料微纳结构设计、新型功能膜材料、电化学储能器件、有机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等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师资团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能力,近年来,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多位教师拥有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依托功能有机高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中心,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宽敞的场地,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认识与调研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全面支持。与省内外多家新材料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实习机会。
5.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可以在科研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复合材料的研发工作,可以为国防军工、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行业提供工程技术方案,可以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在政府部门或咨询机构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同时,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2022年版)》,鼓励高校积极设置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专业的增设符合江西省发展规划,将助力江西省新能源等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缓解地方电子信息、锂电和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人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