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交流群
集美大学全日制自考项目
华侨大学自考项目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2009年高考大纲导读:历史 第五章(大纲版)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时间:03-24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教室门口附近就座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就能把这些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平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第二章 文科综合下历史科考试大纲导读 第二章 文科综合下历史科

  考试大纲导读

  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闪亮登场,它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也是高三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它可以帮助师生抓住复习的重点,突破复习的难点,以便知识的系统化和准确化,提高复习的效率。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强化复习历史主干知识的同时,要把长效热点和周年热点相结合,要把冰灾问题、地震问题、金融海啸问题、上海世博会、美国政府换届、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农"问题、全球经济合作、中国拉动内需问题、虎门销烟17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时政热点问题引入到复习中,以凸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2)要重视与新课程改革的接轨,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提高解决研究性、探究性问题的能力。(3)坚持专题复习的策略,注意专题的细化,打破中外历史的界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专题史的划分情况,"抓小放大",大做"小专题复习"的文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4)要适度关注楷体字部分的内容,对教材正文部分没有作出结论而楷体字部分作出结论的,要求学生掌握。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要求    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与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兴衰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夏、商、周都城的考查切合了北京考题地域性的特点,但由于学生对于先秦史的记忆兴趣不浓厚,所以此题归为中等难度题。解答本题的重点在于明确夏商周的都城都在今天的河南和陕西境内,并且从地图上看,都在黄河流域。A、B、C三个选项表述不全面,选择D项。

  (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导读】此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青铜时代的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和畜牧业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导读】从近年来看,此考点的命题不多,对诸侯争霸的名称、主要战役,只作了解就行,重点掌握争霸的作用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近年的命题率较高,命题重点在农业和改革。春秋战国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要引起重视,特别要关注商鞅变法,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在2005年和2006年命题不多,但在2007年全国文综卷Ⅱ、上海卷、山东文综卷、广东卷、重庆文综卷都有命题。这一节的内容在中国文化史当中是一个命题的重点,复习时要重视。重点掌握:老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全面掌握孔子及其思想。对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要从这几方面掌握:有哪些主张、其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文学方面重点掌握《诗经》和屈原的思想;艺术方面要注意其成果的地理特点都在长江流域。

  (1)老子和孔子

  (2)百家争鸣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非儒即墨",但法家思想更符合现实需求。A韩非属法家思想代表,故不选。B道家主张"无为",与"言仁义"不符,故不选。D墨家主张"选贤举能"而非"举先王",故排除。儒家孔子主张维护旧的社会制度,故"举先王"。孔孟思想的核心为"仁" "仁政",故选C。

  (3)文学和艺术

  (4)天文和物理

  (5)扁鹊

  二、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导读】此考点在近年的命题力度较大,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这一知识点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一定要注意统一过程中对越族的管理。重点掌握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措施,并正确分析其积极意义。对秦的暴政要很好掌握,并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对农民战争的情况略作了解即可。

  (1)秦朝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试题举例】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小篆。在中国古代史复习中,这几种字体是要求掌握: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A是小篆;B是楷书;C是行书;D是草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导读】这一考点的命题不多,在复习时主要掌握汉初封国制的弊端及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察举制。编户齐民一知识点略作了解就行。

  (1)刺史制度

  (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3)察举制

  (4)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偶有涉及,主要是选择题,非选择题没有,但在复习时还是要重视。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两汉的和亲及其评价,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立,汉武帝对南越的管理。

  (1)匈奴的兴衰

 

  (2)张骞通西域

  (3)西南夷与百越

  【试题举例】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此题与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滇王之印"题相似。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图片中的有效信息为"归汉"。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朝时,羌族活跃在新疆一带,此印为汉当时发给羌族长老的印章。因此,正确答案为C。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导读】复习时掌握两汉时期与越南往来的史实。把握两汉时期中朝两国交往的史实、意义。重点掌握两汉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与西亚的往来命题不多,命题重点在与欧洲的往来,为此要很好地掌握欧洲同中国往来的史实。这是这一考点的重点内容,必须重点掌握,特别是要掌握两条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其路线和影响。

  (1)与朝鲜的关系

  (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知识点内容多,但命题不多,在复习时又不能掉以轻心。建议还是进行系统复习,并依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大小来判断其是否是复习的重点。重点掌握"新儒学"的思想。对佛教和道教略作了解。此知识点重点掌握《史记》,对汉赋可不作重点。

  (1)科学技术

  【试题举例】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家张衡。在高考命题,对科学家的考查比较少见。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仪,A与题意不符合;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在西汉,B与题意不符合;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C与题意不符合;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做了最早的解释。因此,正确答案为D。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导读】在复习中大家都很重视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复习。不过,宋元经济一节成为阅读内容后,江南经济开发这一知识点也就不成体系了。在复习中重点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并能灵活的运用。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还要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这种经济状况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

  (1)江南经济的发展

  【试题举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3)手工业的发展

  (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在2005年涉及,2006与2007年都没有命过试题。在复习时对同类知识点要善于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要重点掌握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建议正确分析宗教对当时和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注意佛教主张与王充主张进行比较,特别要注意王充与两位皇帝反对对象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1)科学技术

  (2)道教与佛教

  (3)唯物论思想家

  (4)文学和艺术

  四、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导读】高考已对隋朝统一的条件、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不同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命过材料题、问答题,因此,高考对隋朝的兴衰命制非选择题的可能性不大。不过,隋统一的意义、隋朝在各朝代中的地位、隋与秦的比较要掌握。唐朝前期的政局这一知识点虽然近年命题的力度不大,但在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唐前期的统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所有朝代前期统治的叙述,唐朝是重点掌握的内容。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5)武则天的统治

  【试题举例】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答案】C

  【解析】本题既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庶地位变化的考查,又是对武则天的主要政绩的考查。要求考生对社会革命这一历史概念准确理解。注意对题中"实亦社会之革命"的分析。社会革命是当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十分激烈的矛盾时,部分阶层要求对社会的现状进行变革时的行为。武则天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使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由此,庶族的地位开始上升,而士族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也出现很大的变化。

  (6)"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导读】"从府兵制到募兵制"需要掌握府兵制、募兵制各自的特点以及影响。不过在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命制过一组有关中国古代、近代军事制度的选择题。此考点是重点内容,要认真复习。三省六部制重点掌握内容和评价,并分析其特点。科举制不但要认真掌握此知识点,还要注意与察举制、宋代科举制、明清科举制进行归纳总结。租庸调制要认真掌握内容和作用,并注意它与隋唐繁荣的关系。对两税法原因略作了解,重要的是要通过两税法的内容把握其特点,注意与后面的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进行比较分析。

  (1)三省六部制

  【试题举例】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其中,只有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B、C观点均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草拟和审批是决策机关。因此,正确答案为D。

  (2)科举制

  (3)府兵制与募兵制

  (4)租庸调制

  (5)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导读】要注意从环保的角度分析隋唐时期江南的开发,另外要注意重要农具的改进。有关手工业的知识点命题很少,可以不作为重点复习,但造船业一定要与唐朝对外关系联系起来。城市要注意从交通和政治变化的角度分析洛阳兴衰的原因,注意分析扬州繁华的原因。要加强有关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复习和练习。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胡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此题考查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今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只要对这部分知识加以关注,比较容易做出。②中的"饮茶之风"不是民族融合的结果,③中的"甘薯"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反映了中外经济交流,以上与题意不符,隋唐时期社会生活受边疆民族影响,重要的表现是吃胡食、穿胡服,所以①④符合题意。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导读】复习此考点时要注意从地理区域位置去掌握,要有空间概念。要对唐朝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管理措施进行分类整理,如战争、和亲、册封、建立机构等。重点掌握与印度的往来及其特点。

  (1)突厥

  (2)回纥

  (3)靺鞨

  (4)南诏

  (5)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导读】和新罗的交往命题很少,但要注意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和日本的交往命题较多,要注意人员往来的史实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和新罗的交往

  (2)和日本的交往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学生记忆和读图分析能力的中等难度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合了今天中国和平崛起广泛外交的热点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所给地图中分析得知有着如此发达的对外海陆交通的王朝只能是唐朝。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明朝时期陆上交通基本已经断绝,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海上交通基本封闭。清朝前期的对外交通更是因为闭关锁国而基本断绝。因此选择B项。

  6.隋唐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对具体史实的命题不多,以后可能会加大考查力度,有必要引起重视。

  (1)科学技术

  (2)文学和艺术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导读】中央集权的强化是重点复习的内容。在复习时要注意这几点: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是通过分化将领军权、宰相和地方长官的行政权来加强皇权。②要注意分析这些措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科举制的基本史实要很好掌握。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2)中央集权的强化

  【试题举例】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北宋的宰相改革,考查考生对事物发展历程的概括表达能力。"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

  (3)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导读】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按照教材内容掌握即可。"庆历新政"要注意与王安石变法进行比较。对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要很好掌握。并按哪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哪些损害了地主的利益、哪些可直接或间接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A项是防止高利贷剥削,故不选。B项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不选。C项是保证生产时间,与题干不符,不选。D项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国家收入,故选D。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导读】要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贡献,并正确分析宋与辽、西夏的和战。重点掌握阿保机的贡献和"蕃汉分治"政策。要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要重点掌握元昊的贡献,并与阿保机进行比较,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2)宋辽的和战

  (3)西夏的建立

  (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导读】此考点命题不多,但一些重要人物(阿骨打)、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事件(绍兴和议)要认真复习。

  (1)金的建立

  (2)辽和北宋的灭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导读】高考对"蒙古的兴起"几乎没有命过试题,命题的重点在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西藏的管理。重点掌握成吉思汗的贡献。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可不作重点,但对此知识点的复习要注意:①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②从地理空间掌握元朝的疆域;③元朝定都北京意味着中国政治重心已完成北移。对民族融合的表现要重点掌握,特别要注意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行省制度是复习的重点。

  (1)蒙古的兴起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试题举例】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思藏都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朝的宣政院,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设立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排除A。其他各项都和管理西藏事务有关,B设立于元朝,C设立于清朝,D设立于明朝,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最早"的是B。

  (5)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导读】近年高考对此考点的命题力度较大,无论是科技,还是理学和文学,都出现过题目。掌握"理学"概念,从哲学和阶级本质的角度分析朱熹的观点。注意商品经济发展对宋元文学的影响。对元曲略作了解。从近年来看,史学部分的考查不多,不过要特别加以重视。

  (1)科学技术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作工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2)理学和史学

  (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导读】此考点命题率较高,是复习的重点。明朝建立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进行比较。对《大明律》的内容(包括小字阅读内容)要认真复习。要分析此知识点反映出的时代特征。要对科举制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对北京城的布局要重点掌握。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导读】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史实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口号"的内容及其意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不高,在复习时重点掌握两个人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三个概念: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解答这方面试题需要正确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概念。本题反映的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变革,不涉及地方问题,故选项B不正确,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制度没有涉及监察权力,故选项C不正确,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不断变化,使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并不是针对农民,所以选项D不正确,选项A正确。

  (4)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导读】此考点命题的重点在农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赋税制度的调整和一些重要城市还是要认真掌握。通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对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变化进行专题总结,找出其发展规律和历史作用。手工业,近年高考虽然对此知识点没有进行命题,但在学习时还是要很好掌握,并与唐朝手工业进行比较。除了掌握明清商业的情况外,还要与唐朝的商业进行比较。要结合本考点的知识点分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重点掌握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综合分析能力。切合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以明清白银流通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对这段相关历史的记忆和分析,此题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的选项逐个分析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准确记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势必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其中B项"地丁银"的作用是分出人头税,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外贸出超地位不会造成白银外流,只有贸易逆差才会造成白银外流,并且当时中国白银外流主要是因为英国等国的鸦片走私从而扭转贸易逆差的结果;D项到清朝结束为止,其中因为鸦片战争之后,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价大幅上涨,与铜钱兑换比例也相应大幅增加。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5)资本主义萌芽

  (6)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相当高,在学习时要高度重视。建议:①通过西北、西南、东南等方向,对本考点史实进行归纳,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②归纳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史实;③对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类整理。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导读】此考点的高考命题重点在郑和下西洋。要把握明清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4)郑成功收复台湾

  (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较高,其重点为科学技术,在学习时要认真掌握。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要认真掌握,要注意与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1)科学技术

  (3)进步的思想家

  (4)明清小说

  (5)类书、丛书的编纂

  (6)西学东渐

  【试题举例】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解答时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出答案。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缺乏广泛的阶级基础,由此排除B、C、D。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和布鲁诺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选A。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地方卷中有所涉及,考查时多以选择题出现,而在全国文综试题中几乎没有出现过题目。复习时,应着重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原因及其意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的过程

  【试题举例】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将这些有效信息与四个选项事件爆发的原因相联系进行分析,就能判断出答案。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导读】本考点在全国文综卷或地方卷中都有命题,都以选择题为主,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出现了材料题,2007年天津文综卷命制了材料题。在复习中,不仅要掌握各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还应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理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有较多涉及,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复习中应注意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特别是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导读】要求学生复习时要从各个角度了解并整体掌握太平天国运动。近年高考连续有考题,知识复现率较高,多以选择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时代特点。要重视对拜上帝教、《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时代特征的复习。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试题举例】"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天兵"" 打下南京""田地分",再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就能得出答案。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5)《资政新篇》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查方向以今年汶川地震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属于较难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抗灾"两个字的内涵。为了更好地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并减轻相应的破坏利于灾后重建,兴办和发展保险事业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之一。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找到了正确选项。对于此类问题切忌逐项分析,而是要认真审题,直接找到相关准确选项,如果逐项分析那么在时间上是基本不允许的,并且这也是出题者设置的陷阱之一。

  (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

  (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Ⅱ)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时代特征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内容。解答本题要求抓住题干中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A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近代化的主要表现应看政治、经济方面。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C项打击外国侵略势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D项是具有干扰性的选项,太平天国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由于战争时期,没有条件实施。

  5.新思想的萌发

  【导读】近年高考考查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等,多为选择题。作为新思潮的开端,应重点理解"新"在何处,掌握《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有可能用材料题形式进行考查。

  【试题举例】(2008·全国卷Ⅰ)

  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想。题目中的战争应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选项只有两人:姚莹和徐继畬,姚莹在《康輶纪行》中主要考察的是中国西南各地;而徐继畬撰写的《瀛环志略》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情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中国人冲破封建思想牢笼。郑观应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导读】本考点是近年高考的重点,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各种题型都有。中国近代化是近几年关注的重点,复习中要注意变换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思考,特别要注意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1)洋务派与顽固派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答案】B

  【解析】洋务派与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其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之争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争,故应排除A、D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此C项不适合,故选B。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洋务企业的性质。根据题中信息判断此类企业应属于官督商办类型。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C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项属于外商创办企业。B项是洋务运动的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属于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效果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导读】本考点考查重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要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导读】近年高考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和反割台斗争命题较多,尚有很大的考查潜力。复习时要特别注意《马关条约》给中国的危害和反割台斗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试题举例】《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内地运送税""优例豁除",这样就较容易选出答案。

  (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从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几乎都考过,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出现,尚未出现材料题。应重点把握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历史意义,注意前后联系。另外要特别注意,"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康、梁的维新思想

  (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4)百日维新

  【试题举例】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军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与新军的特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军事内容包括裁汰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B项"最早"与题干不符;C项与组建新军目的不符;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D与史实不符合。因此正确答案为A。

  (5)戊戌政变

  (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读】近五年高考对义和团运动很少命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危害。复习时要加强对"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转变、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帝国主义侵华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掌握,要注意前后联系,构成资本主义侵华的战争史。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条约均反映关税的问题,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需进行大量商品输出的时期,故条约中有此规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主要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故而B、C、D均不选。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导读】复习时注意对论战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本考点属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占比重分值也较大,中国同盟会等知识点在高考中反复出现,大多是选择题和问答题。同盟会成立的背景、意义、三民主义的分析评价等,仍将是今后高考的重点。

  (1)同盟会的成立

  (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Ⅱ)

  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只要抓住题干"根本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就能解答。他们论战的根本分歧涉及近代中国的政体,所以C是正确答案。A项是对外国列强的态度立场。B项实行"平均地权"是革命派的土地纲领。D项推行议会制度是维新派提出的措施。

  (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导读】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应加强复习。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几乎年年都有考题,以选择题为主进行考查。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综合了解。武昌起义是重点。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涉及考点多,覆盖面广,题型全面。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意义、教训以及失败原因,都是今后考查的重点。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观性试题较少。重视对典型知识的考查,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备考的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1)袁世凯专权与称帝

  (2)"二次革命"

  (3)"二十一条"

  (4)护国运动

  【试题举例】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护国运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现行国体"和"他种国体"是指什么。"现行国体"是指孙中山建立的共和政体,"他种国体"是指袁世凯想建立的帝制政体。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出现过选择题与材料题。复习中重点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在本阶段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以后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此题考查20世纪初的社会思潮,选项B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不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张謇对农业的态度,所以选项D不正确;张謇投身于近代工商业,从经济角度看,是发展实业,从政治角度看,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以选项C的"重利轻义"不正确,选项A是正确答案。

  (3)无产阶级的壮大

  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的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复习中应注意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的内容及其变化、历史意义,特别要重视与前面的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进行联系比较。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试题举例】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两个历史事件,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A、B、D是共同点。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2.五四运动

  【导读】本考点命题的重点是对典型概念的考查。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读】党的建设与发展是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本考点的重点内容是中共诞生的背景、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注意从中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来把握中共成立后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试题举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  )

  A.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B.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主持了中共"一大"   D.出席了中共八七会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者,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推动和指导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张国焘主持了中共"一大";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八七会议。因此,正确答案为B。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出现,命题多集中于革命统一战线和孙中山。今后会从不同题型、不同角度进行考查。复习中注意国共合作的必然性、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北京政变

  (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4)五卅运动

  (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试题举例】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答案】A

  【解析】本题形式上考查的是国民革命军,实际上考查的是黄埔军校的特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25年创办的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学生为基础,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而黄埔军校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治教育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而且国民革命军中,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由此可知,国民革命军注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正确答案为A。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较小,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计这种状况将继续保持,可作一般了解。

  (1)北伐军胜利进军

  (2)工农运动的发展

  (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低,分值较小。建议复习时着重理解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对以后中国革命的影响。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导读】复习时,要注意掌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具体过程,了解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具体措施。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重点是秋收起义、土地革命。考纲列出的本考点与教材内容差异较大,要求依据考纲的要求,逐一对照复习并掌握。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进行土地革命即从地主手中没收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既能使用又能支配,故而A、B、C均可排除。

  2.日本大举侵华

  【导读】日本侵华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和中国人民的抗日,题型有选择题与材料题。在复习中要注意掌握日本分化的原因、此阶段中国人民抗日的特点。

  (1)九一八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导读】近年,本考点在地方卷中有所命题,而在全国卷中,命题较少。复习时应重点把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及长征精神。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导读】近年,主要考查本考点中的抗日统一战线,而其他知识点命题较少。复习时,除了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外,还要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把握国共两党关系的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内容。

  (1)华北事变

  (2)瓦窑堡会议

  (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导读】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几乎没有命过题。在复习中,重点掌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史实和历史意义,应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纳入国共关系专题来把握。

  (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该讲话发表于(  )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答案】C

  【解析】"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方针,"八一三事变"后,发表自卫宣言,准备抵抗暴力。故选C。

  (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命题不多,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犯下的罪行。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命题不多,从国共关系走向第三次合作来看,应重点掌握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做出的贡献。

  (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

  (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读】本考点对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战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系统化。中共坚持抗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量大,覆盖面广。中共坚持抗战、根据地建设、抗战的国际地位等,还会变换角度反复考查。命题时可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考查。

  (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根据地党的政策的认识。边区政权组织建设遵循的是"三三制"原则,题目所述就是"三三制原则"的体现,其目的是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陕甘边区政府指挥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1937年9月,随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合作就已实现;边区的抗日政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的政权,并非是多党联合政府。

  【试题举例】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要服从于民族矛盾。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要团结开明地主抗日,又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故选D。

  (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大多是选择题,命题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复习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共的战略方针。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试题举例】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重庆谈判,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试题中的关键词是"1945年""重庆"。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读】本考点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大跨度的题目往往最后落点在这里。复习的重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等。七届二中全会有关党风建设方面的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系统复习中共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A项是错误的;B项是在三大改造时实施的;D项是在1950年夏实施的。因此选C。

  (2)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试题举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有关。

  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多有涉及,多以选择题、问答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土改。复习时尤其要注意西藏和平解放、三反运动等命题热点以及没有命过题的抗美援朝的意义。

  (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有遗留;国民党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势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多次出现,以选择题、问答题为主,考查重点是恢复经济的几项重大措施。今年有可能以经济发展专题形式命题。

  (1)严峻的经济形势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导读】近年高考均涉及本考点内容,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均有出现。命题重点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试题举例】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立的标志,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工业城市,所以上海建立社会主义的标志就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导读】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内容,要详细牢固地掌握这一时期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政策。从命题趋势看,将中共八大纳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进行考查,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重点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复习中要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专题。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试题举例】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的农业生产情况,考查考生从数据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故B项为正确答案。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导读】复习时要从整体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并客观评价"文化大革命"。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出现较少,可一般掌握。注意把1975年全面整顿与文革后拨乱反正结合起来把握。从备考角度看,老干部及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如二月抗争、四五运动是重点。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2)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5)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试题举例】"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开始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局面。

  (6)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读】复习时整体把握伟大转折时期徘徊前进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各方面政策和措施。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近年考查的是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同一个问题,虽然考过,但换个角度,换个题型,还会再次出现。

  (1)在徘徊中前进

  【试题举例】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属于考查周年大事试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的开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的完成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A、B、D均不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C。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导读】本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的重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内容、实质、作用,多次出现。复习时注意与前面联系,总结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同时注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外开放的格局。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的成就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Ⅱ)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属于容易题。关键抓住"中小城市增长迅速""主要由于"等信息。A项经济特区设立其作用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与题意无关。B项乡镇企业崛起与发展符合题意,因为中国中小城市出现发展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C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和A项的作用相同,也与题意无关。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它的直接作用使城市经济生活出现活跃局面,并没有直接推动中小城市迅速增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导读】近年考查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复习时注意党的代表大会中标志性的内容。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很少出现,复习时可作一般了解。着重了解新中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导读】本考点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不排除以材料题、问答题考查的可能。复习中要注意中共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并且与古代维护祖国统一、近代国共关系联系起来把握。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试题举例】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2007年高考中涉及,复习中要着重了解不结盟政策、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导读】本考点近年在地方卷中都有所命题,但全国文综卷中几乎没有出现过题目,考查时多以选择题出现。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中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题,只要学生能够准确记忆价格革命的相关影响就能够准确选择,属于容易题。对于此类题最好的作答方式是采用排除法,因为价格革命使得封建主势力削弱,从而排除③,选择C项。

  2.文艺复兴

  【导读】本考点的命题率较高,有选择题与材料题,是复习的重点。重点掌握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和新天文学说。

  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命题不多。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政党制度的出现、《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试题举例】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的含义。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改朝换代""政治体制变革"的含义。"改朝换代"是指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但政权的阶级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政治体制变革"是指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代替旧的政治体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革命是生产力的变化,不符合题干中"革命"的含义要求。"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故也要排除。

  2.欧洲启蒙运动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中命题较多,有选择题和材料题,是复习的重点。建议掌握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及其相同点、不同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的高考中对大革命的命题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全面,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题,是常考的考点,但对拿破仑帝国的命题就很少。在复习中要注意《人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的比较,要掌握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并与英国、美国、俄国、日本的土地政策进行归纳比较。要掌握拿破仑对内政策。

  (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

  (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导读】本考点在教材中分为两节,高考命题的重点在美国独立战争,考查的重点是《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无论地方卷,还是全国文综卷近年几乎没有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命过题目。在今年的复习中仍然把重点放在美国独立战争,要注意将启蒙思想、《独立宣言》与1787年中有关人权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

  (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

  【试题举例】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17世纪时"新英格兰"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不是一个法制国家;B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D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时就已影响到英国。故C项符合史实。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命题中,重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选择题和材料题。在复习时要联系本章后面的内容加强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美国与法国的工业革命的情况。

  (1)英国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试题举例】《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说明当时封建贵族没有告别昔日生活,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故排除。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的"财富日益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为A。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2006年的全国文综卷中出现过选择题,2006年地方文综卷或历史单科卷出现过选择题和材料题。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试题举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  )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英法德。

  (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导读】本考点几乎年年都有题目出现,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就今年的备考而言,要重视复习俄国与日本两国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三个改革均是由最高统治者主导,故选A。日本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同时进行改革,故B是错误的。而俄国在改革后仍然实行沙皇专制统治,故C是错误的。两国在改革前均有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

  (2)美国内战

  (3)德意志统一

  (4)意大利统一

  (5)日本明治维新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出现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儿童将其用于玩游戏中,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导读】本考点命题不多,在复习时要从西方列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世界三个方面很好地分析并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

  【试题举例】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世界联系加强的认识,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要用全球化的观点才能够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D项体现出了整体和全球史观。因此,正确答案为D。

  5.亚洲革命风暴

  【导读】本考点近年命题不多。若命题的话,有可能从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三个代表性的事件、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比较等角度切入,复习时要注意掌握。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导读】本考点在教材中叙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考纲列出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近年在地方卷中出现过选择题,而在全国文综卷中没出现过题目。由此可见,属于全国命题的地方,要重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复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特点和影响以及垄断组织的评价都要很好地掌握。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船成功。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导读】近年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命题中,选择题少,大多是材料题,复习时要注意掌握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导读】复习时要注意整体掌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本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复习时注意掌握亚洲觉醒的特点并与亚洲革命风暴进行比较。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  )

  A.以士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往往忽略对亚洲觉醒的学习,所以此题属于较难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亚洲觉醒"的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采用特例的方法: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来进行分析作答,选择D项。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导读】本考点近年没有命过题,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解即可。

  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读】本考点近年命题不多,考查的重点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一战的概况及其影响命题不多。复习时可不作重点。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Ⅱ)

  下图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涉及内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解答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德国、奥匈帝国,可以把时间锁定在1914-1918年,同时要注意进攻箭头,沙俄遭到了周边国家的进攻。结合一战的知识内容判断,本题是反映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俄国与德国等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遭到了英、法、美、日等国纠集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因此C项1918年为正确答案。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导读】本考点在2006年命题较多,且多为综合性材料题。2008年备考可略作了解。

  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导读】教材中将本考点与下一考点合为一节,在2006年全国文综卷中出现过许多题目,题型为选择题。2008年的备考中,属于全国文综卷的省份,可以不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其他省份要重点掌握新经济政策。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出题的意图在于学生往往忽略关于十月革命的学习,属于容易题。学生可以直接结合所学选出正确选项。七月事件暴露了临时政府不愿意与工人阶级分享政权的意图,这是阶级矛盾作用的结果,而无产阶级也从中明白了和平仅仅是一个幻想,是一厢情愿而已。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实际上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因此选B。A项时期还未建苏维埃政权,故排除。C项是实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已是1927年12月以后的事了,因此不正确。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命题不多,可以不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导读】本考点2004年命题较多且多为材料题,2005年命题较少,2006年广东历史、天津文综出了选择题,2007年江苏命制了材料题。这一考点是重点,在复习时,要注意掌握。

  (1)巴黎和会的召开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3)国际联盟的成立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对右图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信息、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题。此题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知识,从题干所给漫画中可以得出四个重要信息:①时间是1919年,②国际联盟,③巴黎和会,④漫画主题"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把四个信息联系起来,再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最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联,但美国利用国联来称霸世界的企图最终破灭,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D与"无情破灭"不符,选项B反映的是英法。

  (4)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导读】本考点近三年命题较少,复习时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建立的比较。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注意所给时间:1932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1935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是在1933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是在1936年。

  (2)美国罗斯福新政

  【试题举例】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复兴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念理解和分析论证能力。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措施,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时间,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达到复兴美国经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B项是实行罗斯福新政另一措施"以工代赈"的目的;C项是这一措施(包括整个罗斯福新政)所体现出来的手段和特点,并非目的;D项虽然是工业复兴法的直接目的,但对比A项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实现经济复兴。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导读】本考点近年几乎没有出现过题目,在复习中要总结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注意把握西班牙内战的特点。

  (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

  (3)西班牙内战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导读】本考点近年在地方卷中偶尔出现过选择题,2007年全国文综卷命制了材料题。本考点复习的重点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慕尼黑阴谋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命题较多,命题的重点是几次重要的国际性会议。本考点仍是今年复习的重点。要很好地掌握转折性的战役、四次重要的国际性会议的内容、二战的影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右图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

  A.宣布决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明确1945年的一次会议,图中有罗斯福,因此只能是雅尔塔会议。A为1942年发生的故排除;C项是波茨坦会议的内容,故C排除;D项对德国的分区占领问题是在波茨坦会议上讨论的,因此排除;B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因此选B。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导读】本考点近三年无论是地方卷,还是全国文综卷都有命题,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建议重点掌握联合国和对德国、日法西斯的处置。

  (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对德国、日法西斯的处置

  【试题举例】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  )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答案】B

  【解析】本题借助德国总理向波兰人民纪念碑下跪这一材料情境,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能力。涉及二战后德日政府对二战期间法西斯给世界人民犯下罪行的态度和认识等史实。勃兰特的这一跪充分说明德国对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罪恶有了深刻的反省和诚挚的忏悔。本题非常巧妙地折射了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拒不承认历史、篡改历史的不光彩的一幕,警示人们要重视历史,面对现实,共建和谐与和平。

  (3)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导读】本考点在2005年江苏与上海历史、北京文综命过材料题,2006年广东历史和重庆文综出现了选择题,2007年又有广东、山东、上海、天津以及全国文综卷Ⅱ命制过选择题或材料题。此考点是复习的重点内容,要很好掌握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情况及其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试题举例】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的经济一体化,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银行,构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1947年又成立了关贸总协定,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A、C、D是共同点。因此,正确答案为B。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导读】本考点近几年只有江苏历史卷命过选择题,命题内容为东欧改革。就今年的复习而言,重点复习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弄清楚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东欧及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1)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各国的变革

  (4)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导读】本考点在近三年高考命题中,只有2006年广东历史卷根据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命了一组非选择题。在复习时要把握各阶段的概况及其特点,特别要掌握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表现及其原因。

  (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亚洲经济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2006年的各地文综卷中,出现过许多选择题,内容涉及新加坡和韩国利用外资、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特色、石油输出国组织。2007年江苏历史卷也命制了相关试题。复习时要注意印度经济的发展。

  (1)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

  【试题举例】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B.进行产业更新换代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考查考生分析比较能力。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各国经济高速增长。显然选项中的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是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十、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导读】本考点近年在地方卷中出现过选择题,全国文综卷都没有命过题。在复习时对剧变的概况略作了解,对剧变的原因要注意掌握。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导读】本考点在2005年有四个省的地方卷命过选择题,全国文综卷的命题力度不大。复习时注意联系前面的内容总结20世纪几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试题举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多极化的含义,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的地位相对削弱,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历年高考中命题率较高,有选择题有材料题,命题内容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在复习时高度重视。

  【试题举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原因,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包括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等因素,①②可选。冷战以后,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③不可选;当前,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④不可选。因此,正确答案为A。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

  【导读】本考点近年在地方卷中出现过题目,有选择题和材料题。在复习时要认真对待。

  (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试题举例】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  )

  A.电的发明和利用

  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C.经典力学的发展

  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理学成就,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电的发明和利用是在19世纪中期;经典力学的发展是在17世纪末;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是在20世纪40年代。注意时间的限制,只有量子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

  Ⅲ.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

  4.内容比例

  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5.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6.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责任编辑:pingping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