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招:2012年高考填报志愿大趋势(图)
日前,在2012年全国高校招生联合咨询会上,众多考生家长前来咨询填报志愿。CFP图
2012年高考已经开始填报志愿。部分高校按大类招生有什么特点,填报二志愿时要注意什么,要不要服从调剂,西部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怎样报考中外合办专业?面对填报志愿中的种种问题,请看高校招生负责人的解读和建议。
■张贵勇 李烨
“这高考志愿是越来越难填了。”小李是北京市一名高三学生,随着高考日益临近,填报志愿的事儿烦得他吃不好睡不踏实。他的父母和老师也为此费了不少心思,但常常是听到的信息支离破碎,甚至相互矛盾,到头来仍然一头雾水。实际上,与小李有着相似情形的考生不在少数。近日,笔者采访了数所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请他们就2012年本科招生的新政策、新特点与最新动态以及考生在填报志愿中的种种问题给予详细解读和指点。
按大类招生还是按专业招生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著名高校都采取了按大类招生的策略,如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有一半专业采取按大类招生。但也有部分高校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来的按大类招生改为按专业招生,如北京邮电大学只有电子信息科学类下设的3个专业、数学类下设的两个专业按大类招生。
那么,两者的区别何在?各有什么利弊?
据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郑超伟介绍,按大类招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能减少学生在报考时的盲目性。现在大部分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是以自己的模拟考试分数与高校近几年录取的分数作为参考依据,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在入校后通过一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再重新选择专业,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满足率。而且,按大类招生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克服由于专业设计过细而导致的资源分散,有助于大学各个学院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也有利于师资、实验室、教学设备等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不过,按大类招生也有一些不利因素。”郑超伟说,最主要的是,按大类招生进校的部分学生没有专业归属感,严重一些的甚至没有班集体的概念。而且,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专业分流后,还需重新熟悉自己班的学生,对老师和学生的影响均比较大。另外,在进行一两年的基础学习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会出现部分专业过热、学生扎堆报一两个专业的情况。如果学校不限制条件,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不匹配,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这些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学校在分专业的时候,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加以限制,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无法如愿以偿,而此时转专业失败相对于被大学录取之前,显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打击更大。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穆琳告诉记者,该校除了在录取时尽量尊重考生的专业选择,还在入学后给予学生多次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并取得规定学分之后,可以在第二学年自主选择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第三学年进入专业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考生在报考按大类招生的专业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它的有利和不利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考生有明确的专业意向,也不妨考虑按专业招生的方式。
填报二志愿要结合分数与兴趣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考生,一些高校留有二志愿名额。那么,二志愿名额是否会影响其他省份普通考生的录取?录取二志愿考生有怎样的原则和特点?学生填报二志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果被录取的二志愿考生不报到,学校是否有相关的约束机制?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史贞军告诉记者,北交大2012年在北京地区预留了15个理工类的二志愿计划,这在报考信息里是看不到的,属于学校单独预留,在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单独录取,因此不占用其他省份普通考试的录取名额。“最近3年,北交大二志愿录取的分数是比较高的,都是在清华大学(招生办)、北京大学一志愿录取线下的5-8分即录满。因此,学生报考时候应注意,二志愿预留的都是最热门的理科实验班、通讯工程类两个大类,要权衡录取人数和自己的专业兴趣。至于二志愿考生不报到的情况,如果部分学生由于想出国或复读等不想报到,学校会在录取时打电话跟这些学生沟通。实际上,随着最近两年北京市改为平行志愿以后,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了”。
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招办主任赵静则建议,考生最好把最感兴趣的学校放在第一位。因为二志愿只是平行投档,如果第一个学校满足,很可能就直接投到第一个学校。同时,考生应尽量避免同分数段的专业填报。“以我校为例,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工艺专业之间,如果首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那么第二志愿就不要选择化学工程工艺专业,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分数非常接近。北京化工大学有5%的二志愿预留,但二志愿预留的录取分数也是相当高的。从近4年的情况看,二志愿往往比一志愿录取分数高出40分,2011年甚至有的高出116分。”
据悉,北京邮电大学2012在北京预留了20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二志愿招生计划,不涉及其他专业。郑超伟建议,考生在报考二志愿时,首先要了解哪些大学招二志愿,以及招生人数、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估计自己如果在考试失常的情况下,最低分数能达到多少,以此来选择二志愿专业。因为大部分被录到二志愿的考生,往往是没有发挥好的学生。
服从调剂是一个明智选择
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往往要面对“是否服从调剂”的选择,是服从还是不服从呢?
“在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的问题上,我认为尽量选择服从专业调剂,这样无疑会增加录取几率,可以避免被退档的危险。”赵静说,至于随之可能产生的考生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相冲突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有多种途径让学生重新选择。例如,学校的很多专业和特色班是在录取以后进行的,如国际班、理科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都可以在报到之后网上申报。至于可不可以考入,则由招生办公室根据具体申报情况、考生高考成绩等综合情况予以认定。相对来说,考生转专业的满足率比较高。
在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虞立红看来,服从调剂与否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专业问题。填报专业的时候要尽量以兴趣为导向,这样学校在录取时就会尽量满足学生报考的专业。二是学校问题。“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我个人觉得优选学校、次选专业,因为学校是终身不能改变的,而实现专业愿望的途径非常多,如通过辅修双学位、考研等。所以,考生最好不要为了不服从调剂而失去被录取的机会,最后被录取到下一个批次学校。北师大的转专业有几个特点,一是可以跨文理大类。二是申请自由,没有原专业学习排名的限制。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每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大概100人左右,约有70人成功转专业。总体来说,申请转专业人数不多,但转专业成功率很高”。
史贞军说:“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填写专业调剂,但应该看清楚,报考的专业大类可以选择的专业是什么,比如机械类考生可以选择学车辆工程或者机械工程自动化,但不太方便转到工商管理或经管学类。”
逐年增加西部招生计划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基本以农为基础,而西部一些省份有很多农业大省,所以这些年来学校对西部省份的招生计划一直在增加。”中国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周旭峰告诉记者,像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学校的招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有些省份的增量甚至非常大。招收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学校会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考生。
据介绍,对于西部或者是边远地区的招生,北京科技大学一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特别是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对西部地区有一些倾斜政策,如每年增加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这是最具体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北京林业大学对于西部地区省份考生,无论是在自主选拔录取方面,还是报名录取方面,都给予很大的优惠,如对于西部省份实行单独划线,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其他省份低30分左右,扶持力度可谓相当大。而且,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西部部分贫困地区增加了定向招生计划,扩大了招生人数。
“北京交通大学在面向西部地区招生时,一直有很多政策优惠。首先一点就是在招生计划上,虽然整体招生计划最近几年基本不变,但西部地区考生录取比例逐渐增加,呈现逐年小幅上涨的趋势。”史贞军说,还有一部分招生计划属于没有正式公布,比如只面向局部地区招生的新疆内地高中班、西藏班、少数民族班等。这部分招生在分数上均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很多民族类考生的加分政策,北交大也会充分考虑,客观承认。
慎重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据了解,北京邮电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联合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下设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和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学费一年是5.6万元。对此,郑超伟建议,广大考生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来选择是否报考。“该专业4年教学都在国内完成。中方和英方各承担50%的课程。完成专业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和英国伦敦大学的学位证。大四阶段,符合标准的学生可以到英国做毕业设计。一年的生活费用大概20万元左右”。
北京科技大学与不同国家、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并没有体现在招生简章中,即在招生过程中没有显示哪个专业合作办学。大量的学生是在进校之后,通过“3+1”、“2+2”或者“3+1+1”的方式到与北科大有合作办学协议的学校交流学习。从现实来看,这种机会非常多,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关于费用问题,以“2+2”模式为例,前两年在学校的费用与正常学生一样,但出国期间的学费是按照国外学校的要求。毕业时,学生可拿到北科大、国外学校颁发的两个证书。
据穆琳介绍,北京林业大学如今有两个合作办学项目。一是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办招生的草坪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在国内完成学业,后两年由国外派教师来林大集中授课。大三时,学生有半年的国外学习,毕业时可以获得草坪管理农学学位以及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管理学学位。从历年统计来看,约有40%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出国进行深造。大学四年的学费在13万元左右。第二个合作办学的项目是与加拿大UBC大学合作的生物技术、木材与科学两个特色班。学生入学之后公开选拔,两年在国内学习,两年在国外学习。4年下来总学费约30万元,毕业后将获得国内国外两个学位。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