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交流群
集美大学全日制自考项目
华侨大学自考项目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高考状元背后的纠结与割裂

来源:高考网时间:07-0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年之前,唐人用此诗句形象地勾勒出了“状元及第”的荣耀与风光;千年之后的今天,尽管时光荏苒、骏马不再,但状元的得意与风光,却依稀相似:一样的一朝成名,一样的满城荣耀……

  不过,某种意义上而言,状元的荣耀与风光,其实是极其孱弱的。试问,在众人围观并艳羡“今科状元”的时候,还有几人记得前年、去年的状元姓甚名谁?一边是繁华,一边是遗忘,现实的尴尬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毕竟,就实质而言,状元更多承载的,只是功利的目的。

  状元出,学校乐。这几乎就是笃定的局面,因为状元无疑就是“办学成功”的最好诠释;也就是说,高考状元其实是学校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而一旦“好学校”的印象建立起来之后,不但可以吸引更优质的生源,还能收取可观的择校费。所以,即便所有人都忘记了状元,学校都不会忘记,甚至十多年前出现的状元,都可以成为今天学校简介中的重要一笔。

  然而,在状元们尽享荣耀的同时,高考失意者却少有人关注。虽然所有的选拔性考试中,都无法摆脱失意者的身影,但在高考中,却有一种失意让人倍感心酸。这两天,微博上的一个故事,就形象地诠释了这种心酸:北京的考生考了530,比一本线高出了53分,获得了老爸的嘉奖;山东的考生同样考了530,却离二本线还有20分的差距,只能出去打工。

  这个一直在发生的故事形象地刻画了高考的不公平。在不同的省市,同样的分数导致不同的命运,实在让人叹息扼腕不已。显然,此种状况并非今天才有,在有高考的这些年里,这样的抱怨几乎就从未消停过。但不管抨击来自何方,糟糕的现状却一直难以改变。犹记得,2006年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首次依照各省市的人口数,按比例确定各省市的招生名额,获得一致好评,但这也只是昙花一现,此后又走回了向北京倾斜的老路。

  管中可窥豹,高考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在久被诟病的同分不同命运的背后,影射的其实是户籍政策的弊端,及宪法平权方面的缺失;而这些年整个社会对高考近乎走火入魔的关注,反映的其实是底层青年逐渐逼仄的向上渠道及阶层固化的焦虑……显然,正是由于高考牵扯的层面太过于广阔,反映的现实太过于深刻与细致,所以有关高考的点点滴滴,才能迅速发酵。

  比如,恐怕没有哪个月份,可以像高考放榜的六月这样,将“好成绩等于好学生,好成绩等于好人生”的认识,诠释得淋漓尽致并理直气壮。显然,这是深得应试教育精髓的认识,也是应试教育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同近些年来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是被全社会极力反思的教育观。但是,就是这样一种被极力“反思”的教育观,却用高考成绩这种方式,将素质教育的种种理念,在六月这个考试的季节里,瓦解得支离破碎——分裂与尴尬,自然浮现。

  现今的教育,其实是一个纠结与复杂的教育;社会也是如此,一方面呼唤理想,另一方面却因为各种复杂原因,用残酷的现实将理想迅速瓦解。谁都希望高考能够为每位青年提供一个足够公平的平台,但高考却一直难当重任,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谁都希望教育能够足够均衡,不要让高额择校费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扰校园,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逐渐成为主流;谁都希望社会能够秩序井然、司法公正、人心清明,但失望却常常弥漫在每个人的身边。

  当然,在今日之转型中国,纠结与复杂,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似乎只能是一种必然。但是,承认现实的复杂与纠结,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所以,无论是高考还是其他社会事务面前,都不能畏惧复杂与割裂,都不能眼中只有状 元 的 荣光。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曲折前进,但在公平正义等底线问题上 ,却 只 有一条独木桥。

责任编辑:yuguang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