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2025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2013福建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来源:3773.com.cn 时间:06-04
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题组长
 
14
雨霁——误为“霄”“消”“宵”。
不知东方之白——误为“即”“际”。
卒获有所闻——“卒”误为“足”,“获”误为“或”。
行迷未远 ——“及”误为“即”,“之” 误为“知”“其”。
雕栏在——“雕”误为“凋”,“栏”误为“拦”或“楼”,“砌”误为“彻”,“犹”误为“尤”。
断肠人在天——误为“崖”。
1—4题平均分大约11.5。
复习建议:复习至此,该背诵的都会背了,主要是书写的问题。要保证书写无误,避免会背而不得分的状况。可特别强调注意那些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的写法,分类强化记忆。让学生养成答后检查的习惯,避免出现让自己哭笑不得的笔误。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广”:广度、宽度;“于”:比;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广” 和“于”字。“于”可以译为“比 ”,此句是状语后置句,只要将“于”翻译成“比”,状语部分就回到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从改卷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到。而“广”的翻译就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将“广”译为“面积”“范围”,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则上不给分。此句翻译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另外,还有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不符合生活常识。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应做适当思考,适当检查。
示例:
①(3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旧堤,宽度比旧堤多一倍,而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
于是修筑广德湖边上的堤坝,让它的宽度比原来的一倍,并且高度也比原来高出了三分之二。
于是就建筑了环绕湖水的堤坝,宽度比原先的宽一倍,高度比原先的堤坝高了三分之二。
②(2分)(失分点:“广”“于”翻译不准确,各扣1分)
这样之后筑起的环湖堤坝,比原来的宽了一倍,比原先的高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因此人们搭建环绕湖水的堤坝,比旧堤坝大一倍,并且比旧堤坝高出三分之二。(“广”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广度宽度是旧规模的2倍,高度是旧规模的3/2倍。(“于”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坝,比原先的堤坝宽广了一倍,而高度也比原来多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③(1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的堤坝,在旧的堤坝的基础上扩大好几倍,在旧的堤坝的三分之二的基础又提高了几倍。(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出来,各扣1分)
因此围绕湖建造的堤岸,比以前的堤岸大数倍,并且比旧堤岸高二三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湖的堤坝,比旧的更加广阔,并且比旧的高三分之二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④(0分)
于是筑造环绕着湖的堤,长是原来的数倍,而高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绕着湖的堤,数倍于旧堤,高度则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保留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各扣1分)
就是筑造环绕湖的堤岸,广德湖也是很破旧,而筑造之后也不会再那么旧,有三分之二创新。(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译文本身是病句,扣3分)
因此就修筑了重新治理了湖,有了大的收获,比以前好,而且超出从前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只翻译出一处,句意脱离原文,各扣1分)
(2)那么(有道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举”:兴、兴起、兴建、兴办、兴替、兴修、兴革、兴盛、兴隆、兴旺、立、推行、实行、实施、执行、启用;“细”:小事、细节、细微的事;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
本句翻译的重点词是“举”“细”。“细”是名词。很多学生都无法翻译出来。译成“细致”“细说”“细心”“细小”的大有人在。 “举”是动词,是“政事”的谓语,能翻译成与“政事”搭配的动词原则上都给分,如“立”“推行”“实行”“实施” 等;但有些同学翻译成“推举”,不合文意,不给分。
示例:
①(3分)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废弃与兴起,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都是小事吗?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荒废与实行,做百姓的幸运与不幸运,这难道是小事吗?
于是人民的生存与死亡,政策的废除和实施,关联人民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很细致的事情吗?
那么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废止推出,都是关系人民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微小的事吗?
②(2分)
人们的生存与死亡,政治制度的废除与推举,为百姓的幸福与否,这样难道不算是小事吗? (失分点:“举”翻译有误,扣1分)
那么人的生存死亡,政事的荒废兴旺,作为人民的幸福与不幸,它们难道不是有细节上做到的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扣1分)
所以人的生存和死亡,政事的荒废和兴举,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不是细心决定的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扣1分)
③(1分)
因此人的存亡,政治的废举,作为民众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因为细节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各扣1分)
那么人的存活死亡,政道的废除与兴举,是人民的幸与不幸,这难道太细了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兴废,对百姓是否有益,这怎么能不细心呢?(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④(0分)
如果关系到人的生存,政策就应该废除,可是要为人民感幸运而是不幸,要细心地考虑。(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那么人们的生死存亡,政策的荒废与推举,作为百姓生活幸与不幸,这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所以人的好坏,政策的好坏是决定百姓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因素,这难道不该细致吗?(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然而这种人的存在,是政治上的失败,是百姓万幸中的不幸,怎么可以放过呢?(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脱离原文,各扣1分)
第6题
0分卷:
例:景色的美从写老树的高,藤上的花,雁子等营造出大自然的感觉,幽静、舒适的生活。
评析:虽然能够将关键词寻找出来,但没能够将画面描绘出来实现对“境”的阐述,扣2分,对“意”把握完全错误,扣1分,赋0分。
1分卷:
例:首联写出了“老树高叶,寒藤细花”之景,营造出了全诗为漂泊孤苦以及思念家乡的淡淡哀愁之境,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苦闷与无可奈何,借景抒情。
评析:画面的分析留于简单,没有细致描绘,只有意象概述,扣1分;情感的把握还算到位,稍显游离,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老树”“寒藤”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老树上留着些叶片,寒藤上有些小花,体现了悲凉,寂静的伤感之情。
评析:捕捉到意象没有描述意境,理解了情感却没有将情感和画面结合起来适当分析,大意到了,表达不严谨,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古木尚存残叶,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营造了萧瑟、枯败、寂寥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愁苦,以及身世飘零的孤单与感伤。
评析:画面的描述稍有不足,“寒藤细作花”与“老树高留叶”是对句,所以不宜解为“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意”的陈述清晰、准确,虽有瑕疵,赋3分。
(2)(3分)
0分卷:
例1:作者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来到这里被这悠闲安宁的生活所吸引,喜爱隐居生活、客居异乡的生活,不用苦苦思念家乡。
评析:完全误解诗歌的情感。参照参考答案,没有可给分的点,扣3分,赋0分。
1分卷:
例:作者“不用苦思家”因为“干戈正飘忽”,因战乱的开启,作者无奈辗转漂泊,四海为家。
评析:情感的把握基本正确,分析的思路过于简单,没有能够说清“不用苦思家”的深意,扣1分,“四海为家”用语不确切“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与诗意相悖,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末句的“不用苦思家”是诗人的一种自嘲,这种写法体现了诗人因为战乱不断而漂泊的无可奈何,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漂泊的苦闷。
评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把握住了诗歌抒情的主调,自嘲的说法值得商榷,语句不够流畅,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不用苦思家”指战事纷乱,有家不能回,所以不必思归乡。但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无比的思念,同时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让自己早日归乡。这句为反语,说不思,实际是无限思。
评析:从字面到深意都能够准确分析,对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的使用准确完整。对诗歌“正话反说”的抒情方式也作出了合理的分析。语句通顺,字迹清晰。赋3分。
第8
第(1)小题
1.纪灵在袁绍与刘备争战之时找到吕布,请他不要救援刘备而吕布答应之后却又领兵救刘备,故纪灵责其无信。吕布请两家到帐中喝酒,并建议他在百里外掷戟,若中,则两家自行和解,不以战争解决;若不中,则任两家自行战争解决,不帮扶任何一方。结果,吕布掷中,于是袁、刘两家退兵。(扣2分。“在百里外掷戟”情节严重失实,违背生活常识)
2.因为吕布收了袁术的钱财却又去帮刘备,因此纪灵称吕布无信。吕布辕门射箭,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当吕布射到目标则双方停战,若射不中则两军开打,吕布谁也不帮。结果吕布射中,双方停战。(扣2分。“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这一情节严重失实)
3.因为吕布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吕布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吕布知两人不合,便心生一计,将自己的戟插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用弓箭射戟上的红领,若射中,刘、袁两家便不开战;若射不中,便由刘、袁两家自己决定。于是刘、袁两人皆同意此法,结果吕布果然射中,免了刘备、袁绍的不合。(扣2分。“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均存在明显的硬伤)
4.①纪灵写信给吕布,说自己要攻打刘备,希望吕布协助自己。吕布同时也收到刘备的求救信,便领兵救刘备。②吕布为袁、刘调和,将自己的方天画戟立于辕门之处,离自己有百步之远,自言若是射中,则刘备与袁绍的恩怨一笔勾销,结果果然射中。(扣2分。第一问的“无信”指什么,说得不明不白;“射中后罢兵”这一得分点缺失)
5.纪灵先前写信给吕布并给他好处,要联合他一起攻打刘备。而刘备也向吕布求救。吕布设了一计,如果他射中画中的小鹿,两家就停止战争,否则继续战争。结果吕布一箭射中小鹿,避免了一场战争。(扣3分。“纪灵写信”和“射画中的小鹿”,情节严重失实)
6.吕布原来答应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但经陈宫劝说,便又反悔,所以纪灵责备吕布“无信”。吕布设了一场酒宴,请来刘备与纪灵,并称能用画戟射中百步外的辕门,若能射中,两家便和解,射不中,两家再开战不迟。吕布果然射中,化解了一场风波,称之为“辕门射戟”。(扣3分。“无信”的内容,答到本故事的后续部分了;“辕门射戟”的情节,误写成“戟射辕门”,搞笑)
7.①因为吕布又领兵救刘备,所以纪灵责吕布无信;②吕布想要暗中讨好刘备和袁术,她派纪灵去安抚刘备,而自己却到袁术那里说怎么样攻打刘备,这样一来,就会使刘和袁两家都觉得他很有义气。(扣4分。只有第一问回答切题,其它内容都是胡编乱造,错漏很多)
8.吕布言而无信,纪灵由此对吕布感到不信任。(扣5分。只回答第一问,而且说了等于没说)
9.吕布当时投靠曹操,与袁绍关系较好,刘备遭围堵,求助吕布,吕布不顾袁绍,搬救兵救刘备。吕布使刘备、袁绍一起饮宴,分析曹操实力,促使二人结盟,并向刘备与袁绍隐瞒自己与曹操的关系。(扣5分。胡编乱造,关系极其混乱)
10.吕布跟纪灵相约三更见面,吕布放了纪灵鸽子,所以纪灵说吕布无信。吕布把自己卖上淘宝,来使袁刘两家原谅他。(扣5分。纯粹的搞笑版)
11.因为吕布言而无信,没有及时去救刘备。吕布约袁、刘两家去饮宴,解释没有去的原因,吕布的理由使两位都信服了,于是两家都不怨吕布。(扣5分。全部内容都是根据选段而临时编写的,无一处切合得分点)
第(2)小题
1.“唬怔了”的是王仁、贾芸要将巧姐嫁给外藩王爷作妃子的事。平儿让刘姥姥进贾府,把巧姐妆扮成青儿的样子,自己也上了车一起逃离了贾府,到田庄上藏了起来,等到贾琏护送棺椁毕了回到京城,才把巧姐送回贾府,救了巧姐。(扣1分。“说服王夫人”这一得分点缺失)
2.王熙凤的哥哥要把侄女巧姐卖了,换作金钱来继续享乐。平儿赶忙找来了刘姥姥,告诉她这件事,刘姥姥决定带走巧姐。在平儿的帮助下,刘姥姥带着巧姐坐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刘姥姥的安排下,巧姐嫁入了一个当地的富商人家中。(扣2分。“说服王夫人”和“装作下人”两个得分点缺失)
3.①巧姐儿的舅舅想偷偷把巧姐嫁到外藩去给藩王做妃;②平儿不想让巧姐远嫁做妾,和刘姥姥私下商量。刘姥姥说可以把巧姐偷送出贾府,到乡下去嫁给王财主儿子。③巧姐告诉了凤姐,凤姐同意后,平儿亲自乔装打扮,护送巧姐到乡下,安排妥当后才回来,大骂巧姐的舅舅等人,担起责任,凤姐十分感激。(扣2分。“说服王夫人”误写成“征得凤姐同意”,凤姐此时已死;“乔装打扮”的应该是巧姐而不是平儿)
4.把刘姥姥“唬怔了”的事是:凤姐生的女儿是在七月初七出生,日子不好。平儿把这件事告诉凤姐,凤姐要求刘姥姥给女儿取名字,刘姥姥取名为巧哥。(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5.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巧姐生病的事。平儿遵从刘姥姥的指示,拿着一本书对巧姐儿诵读。经过多时的诵读,鼓儿词起效了,巧姐的病开始好转。平儿欣喜地向刘姥姥道谢,忙去给贾母报喜。(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6.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宝玉和凤姐被下咒,昏迷不醒。(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7.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贾琏趁着凤姐照顾长痘的女儿巧姐时与他人厮混一事。平儿在给贾琏整理床铺时发现了枕头下的一根青丝,知道了贾琏背着王熙凤偷情,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熙凤,导致王熙凤哭闹。(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第9
第(1)小题
1.“孝”包含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顺从父母等内容。要像舜配合父亲杀自己一样,让父母高兴。(扣1分。“得到父母的欢心”这个得分点缺失)
2.包含了应对父母的生活关心,照顾他们,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做错事应敢于指出,不应什么事都盲目听从。(扣2分。“不盲目听从父母”是随意添加的内容,与选段无关)
3.养、敬、得、顺。(扣2分。虽然能够准确把握得分点,但没有加以解释,导致简而不明)
4.孔子说,所谓的孝,是能养得起整个家,甚至连家中的犬马也都要养得起;对家人的尊敬、孝敬。(扣3分。漏掉了孟子选段的内容;“养”与“敬”的对象存在严重的硬伤)
5.①君臣关系,臣应该遵循敬重君;②顺从,遵循父亲,父子关系;③得到朋友、亲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却把它“推广”到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
6.抚养长辈,尊敬长辈,顺应长辈,不可违背长辈。(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而非“长辈”。尽管父母也是长辈,但在古代文化经典里,尊敬长辈叫“悌”而非“孝”。)
7.孔子的“孝”,老、少等世人、畜牲等皆有所养;孟子的“孝”,没有“孝”的人,不能为人、为子。(扣4分。“皆有所养”勉强与得分点挂上钩,可惜的是“养”的对象与“孝”无关,不得分)
8.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不敬,何以别乎;③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④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扣4分。照抄原文,答非所问)
第(2)小题
1.舜的孝成为天下的模范,是大孝,促进了社会孝的发展,使孝的意义深入人心。(扣1分。“父子伦常确定”这个得分点缺失)
2.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扩大“孝”的影响力。(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3.让社会得以安定,正常运行的社会作用。(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4.表现了在社会中是尚有父子之分的,做错事不能因为是亲人而不去追究,应公正、公平。(扣2分。答非所问)
5.舜在他父亲与人配合要杀他的情况下,仍然孝敬他的父亲,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敬重长辈,社会的伦理秩序才不会颠倒。(扣2分,答非所问)
6.“孝”体现了一个人有无道德,一个无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扣2分。答非所问)
7.通过舜的孝说明不管你的父母有多大的恶行,都是值得我们做子女去尽孝的。(扣2分。答非所问)
第10
答案:D 。本题答对率约为70%。
第11
答案要点:“理想”是指人们追求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望。(1分)“现实”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改变。(2分)
阅卷情况:
本题的难度不大,问题指向明确,答案清楚,但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得满分,原因在于未能对所答内容进行概括,考生都是照抄原文作为答案,不符合题目“简要概括”的要求,扣1分。
答案示例:
1.理想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艰苦的表现。(3分,内容概括简洁、清楚、完整。)
2.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指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决心和力量。(扣1分,照抄原文,回答不完整。)
3.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愿望。现实是指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生活而产生的。(扣2分,出现语病,对“现实”的概括不当。)
4.理想指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为过安稳生活而神化出来的保护神,现实指人们神化的造型,大多是经过不同动物特征组合而形成的,(扣3分,对问题的理解有误,概括不当。)
第12
答案:色彩缤纷、形态优美饱满的云是“物”,是客观的(1分),“祥”是“我”(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主观的(1分);“祥云图案”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之物的融合(1分)。
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合一”这一审美观念的,但有一些同学未能认真审题,答题时却是在分析“吉祥图案”的特征,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导致失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扣3分。
2.对“主观”“客观”的概念不够明确,答题时不懂“祥云”(“云”即是“物”,“祥”即有“我”之寓意)二字即包含有“主观”“客观”的因素,因而分析时不得要领,乱答一气。根据实际答题情况扣1—2分。
3.照抄原文内容,未作具体分析,扣2—3分。
答案示例:
⑴“物我合一”即是物质形态与思想观念合为一体。“祥云图案”的由来是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云朵十分美丽,认为是可以带来吉祥的,这就是物质与心灵的统一,看到色彩绚烂的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因物寓意,物吉意祥,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3分,对问题理解准确、到位,分析、概括恰当。)
⑵祥云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物我合一”。(扣1分,对客观之物“云”的分析欠准确。)
⑶祥云图案给人艺术感和心灵慰藉,体现华夏儿女的美好愿望,具有科学合理的部分,云纹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扣2分,未对客观之物“云”作分析及概括。)
⑷①祥云图案不仅形象丰富多彩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②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扣2分,未对主观之意“我”作分析,概括也不恰当。)
⑸“物我合一”体现在:①一方面选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②另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③运用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等表现手法。(扣3分,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
⑹体现在:以谐音组成吉祥词汇,情景交融,突出主题;将科学合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意境美,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达到“物我统一”的效果。(扣3分,不能正确理解“物我合一”的寓意,只能对其妄加评点。)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原参考答案: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僧人的点拨(1分),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又使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评分补充细则:
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第一次僧人出现,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第二次僧人出现,帮助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②情节发生转折,为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张本、铺垫;(2分)艺术家要心灵澄澈,不能拘于虚名和自我(1分)。
(答对一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情况分析
(1)0分
①连接前后文,总领全文,是文章结构完整有条理。0分
②说明僧人在米芾的文学中,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0分
③僧人是个亮点,小说因僧人的出现得知故事背景,借僧人写出感想。0分
分析:这个与题目问的情节关联完全没关系,答非所问。
(2)1分
僧人第一次出现,教米芾用心写与来来的再次出现,为米芾不懂得保护墨园,后来是造成严重的伤害做了基础,文章的转点,使本文更具特色。
分析:没完全看清要求,审题失误。
(3)2分
①推动了情节的推动悬念的揭开。
分析: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②两次写到僧人,起到转折的作用。第一次写僧人,是将米芾由不知笔法真谛转而成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而第二次写到将米芾从追逐名的深渊里救出,教他淡化世俗的功利之心。
分析:作用答得不清楚。但是分析到位。所以得到分析的分数。
(4)3分
①两次写到僧人都指出了其病因所在,推动下文情节发展。②两次帮米芾解决了绝境,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与主题照应③以特别方式指出病因,解决了问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没有解释清楚僧人第一次出现的作用。切记要分点回答。
(5)4分
在情节关联上起了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僧人的第一次出现,使米芾的书法水平大有进益,第二次出现使米芾恍然顿悟,心身到新生。
分析:作用清楚,而且分析到位。
第15题
原答案示例:这是僧人对米芾的警世之言。“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把水池弄成墨池;“目明心聪”表面是指米芾的健康,实际是希望他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这样,墨园和它的主人才会再现生机。
评分补充细则
① “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回归自然的创作(2分);②“目明心聪”指米芾重获身心健康,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2分);③要想成为学术或艺术大师,必须淡泊名利,进得去,出得来,不好虚名,不刻意(2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或先答表层意思,再答深层含义,再总结启示,每点2分)
(1)0分
①告诉我们不要一味模仿别人。
②含义是说明米芾就像池水一样,在池水被开始染成墨池的时候,米芾便开始像池中的生物一样,变成了墨色,就此便单一无双,也表现了事物必须有多方面,多色彩,不可单一绝对。说明了清池之日,米芾便有了久违的生机。
分析:答非所问,误读文本。

1
责任编辑:zouwenyou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