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瘦身”23省份加分项目调整
新一年的高考报名即将开始,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布的2014年高考报名信息,11月9日8时起,考生可提交网上报名申请。
自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的招生考试部门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的相关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14年起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信息。与往年相比,此次的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
学科竞赛与体育加分政策被重点调整
这一轮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始于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
201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中明确对两类项目进行调整:1,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全国奥赛、科技竞赛获奖学生的保送资格将被取消;取得奥赛省级比赛一等奖的加分资格也被取消;2,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能加分的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最多只有10项,由8个全国统一规定认定项目和两个各省(市)自选项目组成。
这两项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是指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
同时,《通知》中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重新备案,经同意后方可实施。“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因此,从2011年开始,各地招生考试部门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瘦身”。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了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公开的有关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规定,发现除江苏等8个省(区、市)外,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出台相关政策,主要是在2010年教育部所下发《通知》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加分政策改革。
学科竞赛方面,一些省(市)在取消全国奥赛、科技类竞赛保送资格的同时,下调加分分值,如黑龙江省和湖南省都将这些竞赛的20分加分降为10分。广西则将这些学科或科技类竞赛的加分和保送资格改为优先录取资格。北京市规定,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而是改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奥赛获奖者不再享有保送资格,但新疆、宁夏等10个省(区)规定,对于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生毕业当年保留保送资格。
体育加分项目是各省(市)政策调整的重点。根据《通知》,“对于仍然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此前,部分省(市)的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名目繁多。如广东省原有不加限制的众多体育比赛项目,四川省有27个加分运动项目。从2014年起,这两省均调整为《通知》所规定的8个体育比赛专项。
重庆市2014年全市统一测试的体育项目从15项减至10项,删除了普及程度不太高的棒球、垒球、手球、网球和定向越野等5项运动。
此外,不少省(市)还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分值下调。如黑龙江省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的考生加分分值由20分降为10分。四川、山东和河南等省也有类似规定。
另有部分省(区、市)只保留了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和国际性体育比赛项目作为加分项目,取消省级体育比赛获奖学生的加分资格。如贵州、新疆取消了全国性体育比赛集体项目前6名的加分资格,湖北省则取消了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奖学生的加分资格。甘肃省降低了“省级学生运动一级”加分,并取消了省外照顾政策。
先进对象“含金量”下降、艺术特长生不再吃香
除了学科竞赛和体育项目之外,对于先进对象、艺术特长生、品德和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也进行了部分调整。
其中,贵州、湖南和广东等3省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的加分资格,广西和四川取消了省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资格。一些省市则降低了加分分值,如河南省将省级优秀学生获得的20分加分减为10分,四川省将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优秀学生享有的20分加分降为10分,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由20分减为10分。
以往盛行的艺术特长考生加分政策遭大多数省(区、市)取消。根据新的政策,四川、海南等省均取消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项目的艺术类考生的加分资格。在已公布调整政策的省(市)中,仅上海市和湖南省仍保留对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
在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加分政策方面,与往年相比,2014年的标准更加严格。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2014年起,广西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户籍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满5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子女和现役军人子女的户籍要求满3年),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读时间要求满3年,报考省内高校时才可增加10分投档。
此外,一些省(市)对本地政策性照顾项目也进行了变动,或降低投档分值,或取消加分资格。
如河北省曾经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可加20分,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初检合格的考生可增加10分,2014年起,这两类考生都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另有省(市)将一些优先录取的照顾项目取消。如广东省在2014年取消了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和相关军人子女的优先录取资格。
加分的地方特色
《中国青年报》曾多次探讨高考加分乱象问题,并通过分析2010年高校招生政策,直指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各省(区、市)“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就体育特长生一项来看,曾有媒体报道,湖南省体育特长生加分人数年年增长。2010年全省808人,2011年1056人,2012年1456人,2013年达2478人,其中仅健美操特长生就近800人。健美操是湖南省的“自选项目”,而在健美操测试中,并没有绝对的评分标准。
对此,记者查阅了2014年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区)的高考加分政策,发现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记者在查阅中看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地方性加分政策,如上海市规定,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一般团)优秀团员可增加5分;贵州省规定,“在我省农村连续居住五年以上,具在农村户籍的独生子女户女孩考生和二女结扎户女孩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
部分加分项目有些省(区、市)取消,有些省(区、市)保留。
以“省(区)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三项加分为例,2013年,上海市的高考加分政策中包括这三项,可加20分;贵州省2013年只保留 “省级优秀学生”一项,加20分,2014年即将取消。
又如,江西省取消了留学人才的随迁子女可获得20分加分的照顾政策。但河南省依然规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可加20分。
即便是同一项目,各省(区、市)在加分分值和方式上的政策也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烈士子女”项目在河南省的加分为10分,而山东省则为降20分录取。
“瘦身”能挤掉多少水分
“鼓励个性发展,这是最初政策制定的一个初衷。加分政策是一个导向,但是这种导向又引发了很多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近年来,高考加分引发的作假、腐败和产业利益链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此次政策调整,记者采访的数位专家学者均表示肯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考加分政策的出台是对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的校正,“单纯的高考评价标准不能很好地选拔学生,所以在高考之外还可以考虑学生的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学科特长和综合表现”。
“但是,高考加分逐渐演变成了加分腐败,有些学生不是为了发展特长,而是为了加分,利用这个政策,出现了很多弄虚作假的事。”熊丙奇说。
康丽颖指出高考加分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作假,比如“一些参赛作品或论文并不是孩子本人做的”;二是加分诱发的一系列问题,“很多家长和孩子不考虑个人的实际发展情况,去参与加分的竞争,导致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调整加分政策是有利的。”康丽颖说,“加分可能是对少数学生有利,不是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教育改革的两个最基本问题是提高质量和均衡发展。”
早在2010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在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答记者问中指出,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指考试给应试人员和相关当事人带来高度的利害关系——记者注)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
今年6月,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发布了一组“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微博,曝光了四川省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存在造假嫌疑一事。这是全国高校首次公开拒绝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类加分项目,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再次引发热议。
10月18日,四川省科协主席、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作报告时透露,2012年四川大学拟录取的几名高水平运动员被发现其一级运动员证书作假,是“找人办的”,学校立即取消其录取资格。谢和平以此告诫博士生遵守学术道德。
尽管2014年加分政策尚未开始实行,但相关业内人士均表示不会对大多数考生或高校招生造成影响。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加分政策调整一事采访清华大学招生办时,相关负责人表示“没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招就怎么招”,“如果说吸收偏才,我们有一个新百年计划的自主招生的政策,专门针对在某一学科方面有特长或潜质的同学。”
在熊丙奇看来,对高考加分政策“瘦身”不是解决加分腐败问题的根本之道,“即便瘦身之后,运作的机制还是没有变,在这些项目中还是可能有加分腐败,还是有可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发展他的个性和素养。”他指出,治理高考加分乱象更重要的是进行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推进基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最后形成综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