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2024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创作分析

来源:高考网时间:03-23

2016年高考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肯定很关心关于高考的各种考试经验福建高考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创作分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就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节奏特点、旋法、音色、力度、和声与伴奏织体等理论方面入手来阐述理*声乐作品本身对歌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指导意义。

一、创作背景

《唱支山歌给党听》原是焦萍所作的一首诗,雷锋把它摘抄在自己的日记中。从雷锋抄录这首诗的行动来看,显然是他觉得诗中说出了自己要说的一些话:对党的伟大力量的切身感受、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内心表白。歌词只有八句,但所含情感是丰富的,这里对旧社会的痛恨、翻身的喜悦、对党的感激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作曲家朱践耳从雷锋的日记中选出了这首诗并为之谱曲从而流传至今。曲作者采取了山歌式的亲切、舒畅的风格,但又没有把它处理成单纯的山歌,它赋予这首短小的歌曲以细腻的、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变化,使原诗所含情感得到充分的揭示。

 二、曲式结构方面

演唱一首声乐作品首先应从作品的整体结构上去分析把握,清楚全曲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音乐内容、情绪又是什么?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歌曲(ABA1结构),A与A1旋律优美、明亮而宽广,没有多余的华彩,感情十分真挚、朴素。再此,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党对新中国由衷的赞美与歌颂;B段则和首尾两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是回忆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及在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的带叙事性的乐段。全曲的演唱速度也随着音乐内容与情绪的变化而出现“中速(A)一慢速转快速(B)一中速(A)”的速度对比。如果演唱者对结构、内容模糊不清则很难讲演唱时会有清晰的条理及准确的情绪、速度变化。

 三、节奏方面

在旋律中,节奏型的运用与音乐内容的表现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在一般情况下,整齐的节奏善于表现平稳、单一的内容;悠长的节奏善于表现宽广、辽阔的内容;附点节奏善于表现一种动力感;切分节奏能强调语气或表现欢快的气氛;休止符运用的巧妙、得当,会丰富音乐的表现力等。如《唱支山歌给党听》中0 2 3 1 6 . 5 4 6 5 ——1”党 的 光 辉一句,休止和切分在这里的运用主要是强调“党”的光辉,突出其形象,演唱时要强调“党”的重音;而“0 6 2 5——”揍 敌 人的休止与切分则是通过休止来积蓄力量,然后在切分音上狠狠地“揍”敌人,这就要求在演唱此处时,休止一定要干净、“揍”要痛快有力、要一鞭就把敌人“揍”倒;在“6 6 7 5 3 . 1 0 1 0 5 3 1 0 旧 社 会 鞭 子 抽我 身 中的切分及休止的运用是为了表现人们对旧社会的鞭子抽我身的那种咬牙切齿的仇恨,这就要求演唱时要有力、要充满仇恨感,休止一定要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表现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

 四、旋律的发展手法(旋法)方面

我们歌者应该了*旋律的一般发展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旋律进行的方向和形态对音乐内容与情绪的影响等。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唱到B段中回忆旧社会苦难时,音区主要在中低音区,因为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心情是沉重的。在“2 . 2 2 7 6 1 7 6 3 5 6 5——”母亲 只 会 泪 淋 淋中表现的是在旧社会的母亲面对压迫敢怒不敢言,只会“泪淋淋”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内容,故作者采用了在中低音区迂回下行的哭腔音调的旋律创作手法来表现,而在共产党领导我闹革命后的“6 . 1 2 2 2 . 3 5 5”一句中“夺过鞭子”则采用附点和二八夺过 鞭子 夺过 鞭 子节奏并模进、重复的手法来发展旋律,使音乐达到高潮。表现了“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地从敌人手中“夺”过鞭子来“揍”敌人的决心和力量。理*了本段内容及情绪的变化,那么在演唱时就会注意先是“痛苦的回忆”,之后则应充满激情与自信。

 五、和声与伴奏织体间奏方面

要全面把握一首歌曲内容就有必要事先对作品的和声构成、伴奏织体有一个较清楚的了,因为和声与伴奏是歌曲有机体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艺术歌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A段的和声是比较简单的,伴奏织体运用复调与柱式和弦的手法与旋律相结合,深情地叙述着“我”对“党的光辉照我心”的赞美之情,演唱要亲切而深情;B段前半部织体上快速的震音表现旧社会的黑暗与想冲*黑暗走向光明的急切心情;后半部伴奏织体又转成了明快、轻巧的分*和弦,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表现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激动心情。A1段主旋律虽然与A段主旋律基本一致,但其伴奏由原来复调性的织体转变为在明亮的高音区且具有愉悦气氛的主调性的琶音和弦,以表现轻松爽朗、充满幸福感的音乐,在颂党情绪上比A段更进一步。结束在属音上,表示愿党的光辉永远“照我心”的美好心愿。A段与B段之间通过音区迂回向下的节奏,为歌曲从欢乐\开朗的情绪转为悲愤、沉闷情绪的过渡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从B段到再现部A的间奏,作者运用一串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然后逐渐转为平稳的四分音符,再向高音区移动,使伴奏音色变得明朗,为情绪的转换作了充分的准备,从容地过渡到抒情的再现主题。在理*了这些的基础上,演唱者在演唱时就会知道及时调整转换情绪,从而准确地表现音乐。

  六、力度、速度记号方面

充分运用和发挥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的表现力,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渐强、渐弱、渐快、渐慢是歌曲变化力度和变化速度的标记,也是演唱者表现丰富的歌曲内涵和细微的感情变化的演唱手法。在演唱中感情发展变化的自然合理,不同情感交替转换的完美统一,都需要依靠“渐变”的演唱技巧去处理与表现。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三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渐强、渐弱去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3 . 3 3 6 5 . 3 5 1 6 2 — 5 3 5 6 1 . 2 3 5 7 6 5 6 —唱支 山 歌 给 党 听, 我把 党 来 比 母 亲演唱时如能充分地发挥这些渐强、渐弱的表现力,就能使歌曲的旋律更加舒展、起伏,情绪更加高昂、激动,从而表达出主人公对党深厚真挚的感激之情。

七、歌唱音色的表现力方面

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ABA结构的三部曲式。第一乐段具有明显的抒情性,主题建立在色调明朗的A宫调式上,以明亮、圆润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而第二段,由A宫调式转为升F羽调式,以暗淡的音色,如泣如诉、悲痛凄苦的压抑情绪,表现出对旧社会的仇恨,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的主题,这时,演唱音色就要比第一乐段更为明朗、舒展,才能表现出更加高昂激动的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全曲通过歌唱音色的变化对比,完美地表达出歌曲的主题思想与情感。

当然,对作品的理论,还需从其他方面(如旋律音程、节拍、力度等)去全面考虑,但仅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足以说明对声乐作品本身各音乐要素理*与否是决定演唱是否有“情”的关键之一。

所以,每一位歌唱者都必须在提高自身演唱技巧、演唱能力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以不断提高理论音乐的能力,使之为歌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要以“理”感人,因为只有全面把握、深刻理论音乐作品的各项音乐语言要素的用意(或者说创作者的意图),用音乐理论知识来指导你对声乐作品的理论,“情”才会有根有源,你的歌声才会感动别人、才会有“音乐”、才会是“音乐”!

 

福建高考网  温馨提示:以上便是关于“《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创作分析”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高考考试经验高考考试技巧高考考试心得等相关内容,请访问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责任编辑:bianji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