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2025福建高考交流群
高考网官方公众号
分享

西藏农牧学院历史沿革

来源:西藏农牧学院官网时间:01-17

(-)筹建创业时期(1971年——1978年):一段艰难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决定恢复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学院,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族学院迁址筹建处”。9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新村选定校址。

1972年5月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了“西藏民族学院总体规划”。1973年5月,校舍房建工程正式开工。1974年12月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在陕西咸阳办学,西藏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属地级事业建制,于当月任命组建了分院党委。分院党委在“边迁校、边建设、边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根据西藏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同年,由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迁来了首批学生:农学65人,牧医61人 ,并在全藏首次招收兽医专业3O人,果林专业39人,商业会计专业17人,工业会计专业23人,工商会计大专班25人,藏族干部文化补习生22人。到年底,在校生达282人。1975年,又从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转入技工专业班一个40人,农业会计大专班一个14人、商业会计大专班一个30人,会计班一个14人。至此,计划搬迁的西藏民族学院有关专业转移完毕。

  1978年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31440.79平方米,其中教室3098平方米,实验室774平方米,图书馆774平方米,办公室1410平方米,家畜门诊所684平方米,学生宿舍5919.6平方米,教职工宿舍6261平方米,温室1190平方米,附属小学456平方米,以及大礼堂、卫生所、托儿所等。当时共有在校生524人,其中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77%。教职工420人,其中教师120人,包括第一批援藏教师3人(徐凤翔、任宪威、刘永椿)。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5个系、9个专业、预科部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四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5万册。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农院筹建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那是一段每一位农院人都不会忘记的艰苦岁月,筹建者们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沙石滩上选校址、建校园、造菜地、开果园、筑围墙、搞绿化……他们肩扛手提、挖石运土,如春蚕吐丝、春燕衔泥一样,硬是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院校;他们师生同劳、男女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奋斗、不知疲倦,有的在筹建工作中负伤,有的甚至永远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这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凝结为“筹建精神”,是“老西藏精神”在学院的具体体现,为农牧学院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巩固发展时期(1978年——2001年):一部奋进而充满诗意的篇章

  1978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9月4日,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从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具有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理工农业院校在西藏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发扬筹建精神,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79年,学院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建造了教学实习水电站。1985年,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和3569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购进各种大中型教学仪器、设备500O多台,装备了33个实验室。1988年建成一座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991年,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修建的干部培训中心落成。随后,农牧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电教中心,扩建、完善了原来粗糙简陋的工厂、农场、牧场,果园、苗圃等,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学院工作重心集中到了教学方面。1985年,学院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将农机水电系改为水利电力工程系,撤消财会系,将预科部改为基础教育部。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和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口援助西藏农牧学院办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从农业部、水利部、原林业部引进了一批专业干部到学院工作。同时,学院在加大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工作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为加快西藏农牧林水电科教事业的发展,配合自治区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农牧学院党委对学院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农牧学院必须面向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把教育与大农业这两个战略重点结合好,培养出西藏大农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努力发挥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因地制宜、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宏观办学机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大系统工程,即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高起点、低重心、重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拓展了“内引外联”的兴校强校路子;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师生逐步树立了改革发展观、大农业观、新农牧区观、复合型人才培养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校按照“强基、改老、拓宽、创新”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内地兄弟院校大力支援的机遇,通过援藏教师的“传、帮、带”和“送出去、请进来”,鼓励在职自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转变观念、调整科研方向,学校的科研工作实现了从“自发、封闭型”向“主动、开放型”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合理组配、群体攻关”转变;从“单纯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农牧林经济发展找课题、搞科研”转变。

  在开门办学的实践中,国家各部委和内地兄弟院校成为学校深化改革的坚强后盾,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人才支持。学校先后与西藏金珠集团、广东省科委等企业、科研部门合作,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等地区以及林芝地区部分县联合办学,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学院坚持走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为西藏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项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遇+实干+精神”是最突出的特点,是获奖级别较高、数量较多、综合效益较好的时期。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等方面共获各项奖励40多项,其中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34项;教师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150余篇,获奖23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乡土教材20余种。

(三) 稳步提高时期(2001年——2016年):一曲昂扬而充满成就的乐章

  新世纪初,开启了农牧学院新的发展里程。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临西藏实地考察,提出了“重点支持西藏大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自治区决定将原西藏农牧学院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先后作出同时保留“西藏农牧学院”的牌子,“原有的人事、财务、领导体制暂维持不变”,以及“西藏大学对农牧学院实行松散式、科学的管理”的决策,学院一直相对独立办学。

  并校初期,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教育理念,实施“科教兴藏”、“人才强区”、“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加强了学生技能培训和帮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和招生工作,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奖、贷、助、补、减”政策,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2003年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对系部及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原有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利电力工程4个系的所属专业重新布局,调整为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资源与环境系、水利电力与土木工程系等4个系,将基础教育部更名为公共教学部。2010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将原有的系调整更名为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特色优势日益突显,使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科研上利用成熟技术,开发特色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研制并长期生产了西藏野生桃汁、沙棘汁等系列饮料和“抗雪灾压缩饲料”圣浓系列饲料等科技产品。首次承办了“林业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等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国内学术研讨会。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校区、挪威—中国•西藏—大学合作网签定了合作协议。选派相关人员到国外留学、培训和洽谈合作事宜,同时,还邀请美国、挪威等国外专家、学者和项目官员来院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洽谈合作事宜。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走出了西藏,走向了全国乃至国外,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关注。

  2006年,学院启动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在学科设置、软件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学院教育事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成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校园面貌变化最大、师生员工得实惠最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的时期。到2015年,学院有生态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林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新论断,为农牧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指引了方向。学院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推进学科建设、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西藏农林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院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改革创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荣校”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制度改革创新为先导、组织与作风建设为保证”的办学思路,围绕“六大工程”展开工作,即:实施“龙头工程”,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中心工程”,推进教学和科研发展;实施“基础工程”,推进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工程”,推进教育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实施“素质工程”,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保障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校园建设、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构建和谐校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朝着建设以农林学科为重点,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西部先进的综合性农业大学迈出了强劲的步伐。

  40多年的变迁与发展,有筹建的艰难,有创业的辛酸,有改革的困惑,有成功的喜悦,每一步,农牧学院都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浓缩了筹建者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农院人孜孜不倦、薪火相传的卓越追求。

(四)开拓进取时期(2016年至今):一首响亮催人奋进的号角

  2016年6月经教育部研究,同意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基础上建立西藏农牧学院。学院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部要求,制定出台了“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办学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三农”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农牧学院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西藏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及时总结办学经验,积极改革创新实践,根据新的时代发展需要和西藏高等教育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秉承“致力于西藏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文明传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的办学使命;坚持“面向西藏经济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特色稳固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拓展继续教育,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实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格局;通过“突出办学定位的特色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突出科学研究的服务性、突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路径,将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管理服务完善、社会效益显著的地方农业院校,成为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西藏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成为科技支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区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示范基地。到建校六十年之际(203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催人奋进的目标为西藏农牧学院吹响了续航的号角,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秉承“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发扬“爱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西藏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lxy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

aaa
×

添加老师微信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18960750936
×

添加老师免费咨询,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年龄。

复制微信号:fjgkw123